以前到外地醫遊,常常會被人問到:「你為什麼會選擇到這裏來服侍?」每一次要回應這個問題,都會感到有點為難,因為我實在不太知道為什麼會到這裏來服侍,不是說不明白為什麼要服侍,而是一直以來,自覺對服侍的地點和對象都沒有預設規範。身旁的隊友們一個一個的分享,每一個都能夠將他們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的原因娓娓道來 — 有的說因為這裏的需要很大,有的說很希望能夠為當地教會和弟兄姊妹多做一點 — 輪到我了,每次我卻只可老實地,卻又帶點尷尬地說:「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是聖靈感動吧。當邀請來了,若能騰出時間,便來參與吧,反正這樣做是應當的!」
到有需要的地方就好了
疫情一波接一波,來到今天已經超過兩年了。現在說要到外地醫遊已經是一種很奢侈的活動。疫情海嘯式的爆發,在幾近僵化的制度裏,人手調配遠遠追不上疫情急劇變化的速度。不少人自願到特別需要額外人手的部門協助,我也暫時放下手術室的工作到其他部門幫忙。
站在不很熟悉的病房裏,連一支針一塊紗布和各類用品都要環顧四周,搜索片時才能找到,一切都要極速適應。每天回到家,全身肌肉都酸軟了,疲倦得很。這種疲倦的感覺有點像在外地醫遊的時候一樣,因為要盡快適應,所以什麼工作也做做看;因為怕為別人帶來麻煩,很多事情都會先嘗試自己解決,不會馬上去問身邊的人。
這一天當我踏進病房,看著面前的病人和忙碌的同僚時,一個意念忽然而至,這不就是醫療服侍嗎?那裏有需要,就伸手幫助。「醫遊」,或許可以寫成「醫游」,就是游走到有需要的地方。今天,醫遊的目的地瞬間來到家門口,而這回醫遊,沒有人再問我「你為什麼選擇到這裏來服侍?」但我卻對這個問題有了更加肯定的答案。事實上沒有為什麼,只有我能做什麼。就像傳道書9:10 所說,「凡你手所做的事,要盡力去做。」我們常常很喜歡問為什麼,我自己也很喜歡問為什麼,因為這是尋求知識的起點。但如果「為什麼」這三個字是你服侍上帝、服侍人的絆腳石,甚至成為想延遲、想拒絕付出的借口時,或許,現在正是「少問一個為什麼,多想一想做什麼」的時候了!
反思醫遊與服侍
醫遊人正在不很熟悉的病房裏工作,突然收到一篇本地宣教機構的通訊,其中有分享提及,因著已有國家的隊員開始再次出國事奉,他也渴望能很快再到海外短期服侍… 此時,我的心不禁泛起一陣思緒 — 是的,海外的確有很多人有很大的需要,或是戰亂的,或是貧困的,他們遠比我們無助。但是,在渴望醫遊的同時,我們可有留心自己的目光和心思意念,其實是放在哪裏?是渴望服侍,還是嚮往那衝鋒陷陣的浪漫,抑或更甚的,我們是在追求一程「深度旅遊」?
若果,人真的渴望到海外服侍,那麼疫情和隔離就不應成為難阻,倘若海外服侍真的不得已地被疫情難阻了,機構又會不會想想如何轉換服侍的對象和目標?如果上帝不再容許我們外出醫遊,那我們還要事奉神嗎?上帝不曾為我們的事奉設限,甚至對我們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少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限制什麼才是服侍呢?
在疫情中我們誠然多了約束,但經歷了兩年多的日子後,我們有否看到我們可以關懷身邊伸手可及的人?學會要無時無刻靈活變通,在充滿限制和阻力的環境裏想辦法多出一分力?
現在可不是只渴望回復昔日「美好時光」的時候了,別錯過疫情給我們這「趁著白日,趕緊努力做工」的寶貴一課!
相關文章:
醫遊前傳 (上) 從微小的夢開始
醫遊前傳 (下) 與神與人同行的「麻醉」
醫遊未盡-戰戰兢兢
醫遊未盡【兔唇裂顎-產前檢查】
醫遊未盡【兔唇裂顎-恩典的記號】
醫遊未盡-身造的人 · 新造的人
醫遊未盡-開你的耳朵
醫遊未盡-金銀我都沒有
醫遊未盡-五十年代的國度(上)未被遺忘
醫遊未盡-五十年代的國度(下)經典麻醉藥
醫遊未盡-用力吹吧
醫遊未盡-一粒螺絲釘
醫遊未盡-獻上微小 愛倍增
醫遊未盡-手術之後 麻醉以外
醫遊未盡-多走一步
醫遊未盡-信心交託
醫遊未盡-愛.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