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在二十六章開始載述耶穌的「受苦篇」,也將當中的衝突帶進高潮,進入福音故事的終結。這部分包括耶穌受死的預備(二十六3-56)、耶穌被定死刑(二十六57-二十七26)、耶穌被戲弄和釘十字架(二十七27-56),以及耶穌的復活(二十八1-20)。耶穌的事奉高潮就是忍受苦難、藉著十架的犧牲來擔當世人的罪,完成祂來到世界的使命(一21,二十28)。耶穌付上生命的代價,使相信祂的人能夠享受平安和醫治。可是,猶太的宗教領袖由始至終都以負面、奸詐和殘酷無情的手段敵擋神的彌賽亞,連同外邦人把耶穌釘十字架,拒絕救恩。
加利利約會的意義
馬太在第二十八章記載了耶穌死後第三天的復活,這是《馬太福音》的總結和高潮。復活的耶穌到加利利去見門徒,並將大使命託付給他們。加利利就是耶穌起初事奉的地方,也是彌賽亞臨到有外邦人聚居的地方(四15),耶穌之前在這裡開始卑微的事奉,福音也就是從這裡傳開。加利利的約會象徵門徒接續耶穌的事奉,領受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大使命。這是耶穌初次差遣門徒的延伸(十1-8),當時,門徒得到權柄,能趕鬼和醫治各樣的病症,並有能力傳福音。那時門徒的範圍只限於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十6),但如今門徒要跨越以色列的境界,向萬國萬民遍傳天國的福音。「大使命」最重要是使人跟從耶穌和效法祂。「作門徒」就是放下一切跟從主(四18-22),學習耶穌柔和謙卑的樣式(十一29),並且委身、捨己、背起十字架來跟從主(十37-38,十六24),甘願作卑微的人、關顧鄰舍、為那些貧窮的、受苦的、有需要的和被壓制的人獻上自己。這位受苦的人子已作王,得著神所賜統治宇宙一切的權柄、榮耀和國度。祂授權給門徒,要他們去使萬民作耶穌的門徒(二十八18-20),藉著洗禮,使信徒歸入主耶穌基督的名下,與祂建立關係。門徒又要向信主的人傳遞聖經知識,並教導他們順服神,遵守祂的道。這樣,耶穌就常與門徒同在,直到這世代的終結,可見神的同在也是貫穿《馬太福音》的獨特主題(一23,十八20)。這是耶穌來到世界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恢復神與人同在的經歷。神應許復活的主耶穌基督,會親自與那些踐行大使命的門徒同在,保守他們和向他們加能賜力。
總結 – 普世性的宣教使命
關於普世宣教使命這核心信息,馬太已在二十八章16至20節作出「總結」。外邦人在救恩歷史中的參與,凸顯了救恩的普世性,以及對外邦歸信神的人的普遍接納。二十八章19節提到耶穌基督復活後,祂吩咐門徒去使萬民作祂的門徒。基督已向門徒分享祂的宣教權柄,並要求他們遵行祂的吩咐,踐行祂的話語(七24-27)。透過「去」、「施洗」、「教導」這三個互相緊扣兼朝向同一目標的行動,實踐大使命,可見《馬太福音》強調耶穌基督的宣教使命是普世性的,這使命是出於神的旨意,宣教對象是所有人類,以傳揚基督就是猶太人的彌賽亞(一17,二2-6,二十一4-9,二十七37),也是萬國的彌賽亞。
~ 全5篇。完 ~
相關文章:
從馬太福音看普世宣教使命 I
從馬太福音看普世宣教使命 II 從加利利開始
從馬太福音看普世宣教使命 III 救恩計劃中的地位
從馬太福音看普世宣教使命 IV 救恩的失去與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