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05 月 14 日

674
分類:信仰百題

TP

從馬太福音看普世宣教使命 II 從加利利開始

耶穌在加利利展開普世宣教使命

馬太在第三、四章交代了耶穌的受洗和受試探後,便開始載述耶穌公開事奉的生涯(四12)。

「光」臨到了外邦

耶穌從加利利開始事奉,當中祂離開拿撒勒,然後往西布倫和拿弗他利境内近海的迦百農去,並住在那裡。經文反映,耶穌的事奉是按照神的旨意,並且是為了應驗以賽亞先知所說的:「西布倫地、拿弗他利地,沿海之路,約旦河外,外族人的加利利啊!住在黑暗中的人民,看見了大光;死亡幽暗之地的居民,有光照亮他們。」(四14-16)經文強調,這些外邦人在黑暗中得到大光。「光」在舊約中代表救恩和生命(詩三十六9)。根據以賽亞書九章1至6節的內容,外邦人首先因著彌賽亞的來臨而得著祂所帶來的「光」,也得到了神的憐憫。加利利地是耶穌出來傳道的起點,也是祂刻意的選擇,因這地區的族群混雜,十分適合福音大光的照耀。因此,耶稣迫切地向這些人發出呼召:「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可見神從一開始就顯明了福音的範圍是萬國萬民,是給全人類的福音,並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

呼召門徒 傳講天國真理 施行神蹟

按照記載,耶穌在加利利呼召門徒,叫他們跟貼自己和學習祂的教訓。這是耶穌所做的第一件事,因祂結束在地上的事奉後,普世宣教使命便需由門徒展開,因此,門徒訓練也是《馬太福音》的一條主線。耶穌也向當地的群眾宣揚天國的福音,並進行教導,向他們講解天國的真理(五至七章),就是登山寶訓。這是國度教導,藉以塑造國度人才和群體。耶穌事奉首要的地方是會堂,而事奉的對象首先是猶太人,包括敵視祂的法利賽人和文士。祂以無比的愛,謙卑服侍眾人、醫治病患的人、釋放和救贖那些被黑暗勢力捆綁的人(九35)。

馬太記載了耶穌所行的十個神蹟(八至九章),其中,當耶穌面對百夫長(統領一百人的羅馬軍官)請求的時候(八5-13),祂顯出憐憫心腸和醫治大能,治好百夫長的僕人,再一次顯明了福音的範圍並不分猶太人和外邦人,只要凡信祂的人,祂都醫好。百夫長曾回答耶穌說:「主啊,要你到舍下來,實在不敢當。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對於百夫長這番充滿信心的說話,耶穌對跟隨祂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樣的信心,我在以色列中從來沒有見過。我告訴你們,必有許多人從東從西來到,和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在天國裡一起吃飯。但本來要承受天國的人,反被丟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八10-12)耶穌藉此稱讚這位百夫長的信心,但也責備猶太人的小信,並告訴跟隨祂的人,將來外邦人會成為神的選民,並從世界各方進到天國,與猶太人的列祖一同享受救恩。

耶穌曾差派十二門徒出去宣揚祂先前所傳的國度信息,並賜他們權柄趕鬼、醫治和作耶穌所作的,好讓接待基督的人能體現神的大能,帶來釋放、修復、赦免與和好(十1-15)。耶穌特別囑咐門徒不要走外邦人的路,也不要進撒瑪利亞人的城,卻要到以色列家的迷羊那裡去。這裡指出門徒先要把福音傳給以色列人,耶穌要求門徒要像祂一樣,給以色列人帶來醫治,使他們再次得著神的平安。縱使外邦人看似被排除在外,但這是暫時性的。這宣教事工後來才擴展成為全世界的事工(二十八18-20),由門徒向世人宣講,叫世人的生命轉化,並要他們效法耶穌基督,全人順服於神的國度,學習天國生活的方式,這就是門徒的終極宣教使命。

福音在人的抗拒和攻擊中越發廣傳

至於當時的以色列人對福音的回應,馬太用了敍事的方式去記載相關內容,包括他們對福音的抗拒態度,以及他們因不願意悔改而面對將來的審判。從《馬太福音》的記載,耶穌基督和法利賽人及文士從一開始就面對衝突,而且逐漸升級。儘管如此,耶穌常以僕人的柔和謙卑態度來面對這些人的攻擊。由於以色列人最終棄絕耶穌,法利賽人甚至商議要把祂殺掉,耶穌因而離開他們的會堂。然而,仍有很多人繼續跟隨耶穌,祂也願意醫好當中所有的病人,但囑咐他們不可替祂張揚。為了要應驗以賽亞所說的話,馬太引用了一段最長的舊約經文(十二15-21)來凸顯兩者的鮮明對比:耶穌就是耶和華的真僕人,而法利賽人則是耶和華的假僕人。經文的意思是「看看那些假冒偽善、私自篡奪神僕人頭銜的人,他們與神的真僕人有多麼大的差別。」神的真僕人是祂所揀選和所愛的,也是神喜悦的;祂要將自己的聖靈賜給對方(十二18),這反映出父神在耶穌受洗時的宣告(三13-17),也肯定了耶穌是父神兒子的身份。耶穌不爭吵、不喧嚷,祂只會低調地遠離法利賽人,在百姓中安靜作工,並以溫柔憐憫的心腸對待軟弱和無助的人(十二20)。祂必向萬國宣揚公理(十二18),萬民都要寄望於祂的名(十二21)。可見這是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的首要使命,更是普世宣教的使命,也可見救恩不限於以色列人。

耶穌講論天國的比喻,指出芥菜種和麵酵就是比喻天國的發展(十三31-33)。芥菜種比喻種子最終會長成比園子裡的其他蔬菜更大的植物,成為可讓飛鳥棲息的一棵大樹,而「天上的飛鳥」通常用來形容外邦人。天國都是這樣,儘管起初不顯眼,但這表達了天國的福音將廣傳到外邦,意味著外邦人也會進到神的國度裡。麵酵的比喻再度強調微小的開始也會變成驚人的成長。麵酵「藏」在麵團後就擴散到整團。同樣,天國也必擴張到全世界,其拯救大能終必觸及萬民

~ 待續 ~

相關文章:
從馬太福音看普世宣教使命 I
從馬太福音看普世宣教使命 III 救恩計劃中的地位
從馬太福音看普世宣教使命 IV 救恩的失去與得著
從馬太福音看普世宣教使命 IV 救恩的失去與得著
從馬太福音看普世宣教使命 V 成就救恩及頒布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