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婦人的求醫與認信
除了耶穌與宗教領袖(特別是來自耶路撒冷的猶太領袖)的衝突升級之外,耶穌仍然藉著教導和神蹟來堅固門徒的信心。其中一個神蹟,就是耶穌醫治迦南婦人的女兒(十五21-28),馬太的用意旨在讓人記起,迦南人在舊約是神所恨惡並要剿滅的種族(出二十三23、28;利十八3),因為他們所拜的偶像,長期成為以色列人的引誘和威脅。雖然迦南婦人主動來找耶穌,並堅決哀求祂治好她的女兒,但耶穌的回應卻是 — 祂被差遣只是到以色列家的迷羊那裡去,這解釋了耶穌為何當初不理會這婦人的需要。有學者認為,耶穌未必輕看這婦人,但卻似乎堅持神給以色列人的祝福是不可給外邦人的。不過,亦有學者認為耶穌這樣做為要突顯這婦人的信心,以及顯出這婦人與厭棄祂的猶太人的對比。這婦人來跪在耶穌面前,並三次承認耶穌是「主」,以顯出她的謙卑。她不但承認自己是「狗」兼沒有堅持要求跟神的子民平等,反而只渴慕得到一點兒的祝福,直到耶穌願意向她施恩為止,結果,耶穌成就了她所求的。耶穌稱讚這迦南婦人,使人想起祂對百夫長的稱讚。這兩處經文有同樣的信息,就是福音首先傳給猶太人,後傳給外邦人。馬太在概括耶穌在加利利的事奉中,也記載了祂在曠野施行神蹟,賜予外邦群眾食物,以致餵飽很多人,更行異能治好很多外邦人,他們因著信而頌讚「以色列的神」。
以色列人與外邦人在救恩計劃中的地位
馬太在二十章1至16節再次透過葡萄園的比喻突顯普世宣教的使命。雖然耶穌沒有清楚解釋背後的意思,但耶穌指出,天國好像一位家主,清早出去雇請工人到他的葡萄園工作,當中涉及五批在不同時間進入葡萄園工作的人。這可能是指猶太人及外邦人在救恩計劃裡的不一樣次序,首先是猶太人信主,然後才是外邦人歸向主,總之,所有人都獲得同樣救恩。這比喻帶出神的慈愛,因祂看重每個人生命的寶貴,故主動呼召人進入祂的國度。蒙召的人實在一無可誇,因一切都是出於神的恩典。可惜,猶太人因拒絕彌賽亞而失去了國度和祝福。相反,外邦人因著信能接受救恩,並且歸入神的國度,享受祝福。
~ 待續 ~
相關文章:
從馬太福音看普世宣教使命 I
從馬太福音看普世宣教使命 II 從加利利開始
從馬太福音看普世宣教使命 IV 救恩的失去與得著
從馬太福音看普世宣教使命 IV 救恩的失去與得著
從馬太福音看普世宣教使命 V 成就救恩及頒布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