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復活節前的四十日(不包括主日),就是教會年曆的「大齋期」(Lent),這節期又稱「預苦期」。2022年大齋期已於3月2日開始,第一天又稱「聖灰日」(Ash Wednesday),教會一般會在聚會中為信徒前額上進行抹灰,象徵懺罪悔改的意思,預備迎接耶穌基督復活的大能彰顯在世人之中。
大齋期的第六個主日,是復活節主日前的一個主日,稱為「棕樹主日」(Palm Sunday),又稱「苦難主日」(Passion Sunday),藉此紀念群眾以棕樹枝歡迎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今年的4月10日是棕樹主日,這日之後,便進入聖周 (Holy Week),主要記念耶穌基督最後一次進入聖城、受難、死亡及復活的事蹟,亦代表大齋期即將結束。
光榮進入聖城 走上十架苦路
從前,信徒會在棕樹主日聚集,手拿棕樹枝,從橄欖山走進耶路撒冷,並邊行邊唱著「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到傍晚時分,信徒會在十字架前祈禱作為結束。現今禮儀教會也在棕樹主日巡行、進行基督受難聖道禮儀,以及感恩祝謝。「巡行」通常在教堂外舉行,參與的會眾將仿效昔日耶路撒冷的群衆,舉起棕樹枝,一邊唱詩,一邊巡行,然後進入教堂,表達耶穌基督光榮地進入聖城,為救贖世人,走上十架的苦路。棕樹主日的信息主要是重述耶穌基督的受難,因這是耶穌進入聖城的目的。
按照聖經,當耶穌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眾人都將自己的衣服和把砍下來的棕樹枝鋪在路上,一些人也拿著這些象徵勝利的棕樹枝,夾道歡迎耶穌(約十二13),並歡呼著 「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和散那」一詞是希伯來文הושענא,意思是「求你拯救」,也有表達稱頌的意思。「奉主名」取自詩篇118篇26節:「奉耶和華的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可見當時的百姓一直期望彌賽亞(即救主的意思)降臨來拯救他們。群眾尊崇耶穌為王,意味著他們間接承認耶穌就是神在舊約應許差遣到來的彌賽亞,這也成就了舊約先知的預言(亞九9)。
可是,耶穌進入聖城的目的卻是「受難」,祂來,是要「成就」從創世以來就為世人預備的救贖計劃,並不是如當時夾道歡呼的猶太人的想法 — 耶穌會以君臨天下的姿態,來拯救猶太人脫離羅馬帝國的統治 — 故此,這些手持棕樹枝熱烈迎接耶穌的人,將要面臨他們的期望落空…
~ 待續 ~
相關文章
節期系列-棕樹主日 下
記念恩情 歡樂感恩-住棚節
節期系列-將臨期開始了
節期系列-顯現期-記念主愛彰顯
節期系列-普珥節-咒詛變祝福 上
節期系列-普珥節-咒詛變祝福 下
節期系列-聖靈降臨日 上
節期系列-聖靈降臨日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