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敬拜讚美
若要解釋何謂敬拜讚美,就要先介紹一下60年代的美國教會。當時的美國普遍被認為是一個傳統價值失落的時代,但也是重建新價值觀兼迎接愛的世代。教會明顯少了宗教化的現象,不再分聖俗。當中,跟隨耶穌的基督徒青年帶來了一股新力量,他們冒著被人誤解和遭人譏笑的情況下,透過搖滾音樂的形式,將基督信仰唱出來,後來更成為了「耶穌音樂運動」(Jesus Music Movement),或稱「耶穌運動」(Jesus Movement)。
社會一般認為這些青年文化屬「反文化」,也代表了「反戰」、「愛與和平」的「嬉皮士」文化。他們不以福音為恥,目的為要高舉耶穌基督,因而讓一些不信耶穌的美國青年聽了這些「耶穌音樂」(Jesus Music)而歸信基督,從而承接了「以音樂寫耶穌」,並加入了「耶穌運動」的行列。美國青年文化及「耶穌運動」的崛起,也讓美國教會的傳統崇拜模式和風格起了變化,基督教主流宗派開始同時接納靈恩派,就是倡導追求聖靈的同在,並渴望與聖靈有親密的關係。因著「耶穌運動」強調唱頌敬拜讚美短歌,這種觸動人心和情感的敬拜讚美方式,逐漸發展成為普世性的新崇拜模式,更成為一項跨宗派的基督教更新運動,香港教會也於1980年代開始關注此發展及參與此更新運動。
參照舊約程序 現代形式表達
敬拜讚美的方式,具現代文化色彩,短歌源自福音聖詩的副歌,通常簡短而只有八小節,歌詞一至兩句和重複易記,歌曲並會串連成一系列流程。因應敬拜讚美的形式受靈恩派的崇拜影響,敬拜者在自由和輕鬆兼不拘謹的氣氛下進行敬拜讚美。期間,敬拜者多數拍掌和舉手讚頌,也會在證道後接受禱告服事。這些非傳統形式的崇拜充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用上現代的語言和音樂,強調慶典和得勝,並關注與聖靈的溝通和親近,而較少涉及對罪的痛悔。
敬拜讚美的程序大多是先讚美,後敬拜。這種模式來自舊約會幕和聖殿的實踐,即由外院到內院,再進到至聖所。這模式是根據詩篇100:4來進行感恩、讚美和敬拜。在過程中,敬拜帶領者(通常是敬拜隊的主音歌手)負責召喚會眾一起讚美主,並藉著多首詩歌串連的方式,引領他們唱頌,向神獻上讚美和感恩,繼而進入至聖所與神親密的階段,好讓敬拜者全神貫注於單單敬拜主。詩歌歌詞通常取材自聖經經文,第一首讚美短歌通常輕快、充滿活力和動感。歌與歌之間或會有「間奏」,之後音樂氣氛慢慢轉移,音域和音調範圍縮窄及變得柔和,以引導會眾進入內院和至聖所,讓敬拜者進行從心而發的個人禱告、仰臉、舉手等外顯行動,來表達對神的愛慕和尊崇。最後階段由尾曲引導敬拜者離開凝視神的經歷,繼而預備心思意念聆聽神的道和回應主。
總括來說,敬拜讚美中的「讚美」,代表敬拜者的祝福,就美好的事向主獻上感謝、表達愛意和欣賞;「敬拜」則包含個人與神之間深度的交流、以神為中心、專一敬拜祂,以及聚焦進入祂的同在。
詩篇100:4
當稱謝進入他的門,
當讚美進入他的院;
當感謝他,稱頌他的名。
(待續)
相關文章:敬拜讚美(下)神與人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