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10 月 19 日

489
分類:詩情畫意

Skybirds

美,就是做回自己。米高安哲羅

米高安哲羅(Michelangelo, 1475年3月6日 – 1564年2月18日),意大利雕塑家、畫家、詩人和建築師,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通才,與李安納度·達文西和拉斐爾·聖齊奧並稱為「文藝復興三傑」。他的雕刻作品以「大衛像」最為人所讚嘆,他的「摩西像」、「垂死的奴隸」也是舉世聞名的雕刻鉅作。畫作方面,以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創世記」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最負盛名。

他在16歲左右,就初露鋒芒,作成了兩件截然不同的雕刻作品,分別包含著影響他一生的兩大元素:基督信仰和希臘文化

「階梯旁的聖母」是一幅淺浮雕作品,是當時眾多以聖母和聖嬰作題材的作品之一。它的獨特之處,是一反當時聖嬰都是正面示人,仿如已可撫慰眾生的姿態出現的形象;這裡的聖嬰依偎在母親懷裡,背向著人們安靜地在吃奶。而樓梯上的兩位天使扶著十架,預示著日後嬰孩將為世人釘身十架,母親遙望天使的眼神,是如此的悲傷與充滿情感。

在同一時間,年輕的米高安哲羅的另一幅雕刻作品 — 「戰鬥」,卻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另一題材,也開始展露他對人體肌肉的無微刻畫。他受到希臘神話的影響,塑造出肉體與肉體之間的拉扯糾結與焦慮不安。

文藝復興時期,思想多元化,以基督教為核心的信仰文化,以及獨攬政治大權的宗教領袖和體制,在經歷一千年的漫長演變和人為腐化後,面臨內外交逼的挑戰。十字軍東征不僅沒有帶來宗教復興,反而造成理想主義者的大量死亡。加上橫掃歐洲一百年的黑死病,造成三分之一人口的死亡,使朝不保夕的人心惶惶不安。 這一切精神危機,藉希臘羅馬古典文明的再度發現,於藝術領域中被引爆出來。

米高安哲羅就是生長在如此思潮跌盪的世代中,他又是一個敏感、固執而自尊的人。他在達文西出生後的23年誕生,同樣在意大利的佛羅倫斯成長與生活面對一個在任何一方面都是天才橫溢的達文西,米高安哲羅每每表現出不忿和怨怒。1500年,兩位藝術家都返回佛羅倫斯。當時25歲的米高安哲羅是知名但容易動怒的雕刻家,而48歲的達文西卻是溫和慷慨的大畫家,擁有大批友人和弟子,年輕的他對達文西處處顯露出「極大厭惡」。

米高安哲羅傳記作者馬汀.蓋佛德(Martin Gaydord)寫道:「達文西英俊、有禮、優雅且裝扮時髦」,「相反地,米開朗基羅則神經質又神祕兮兮。」另一位傳記作者米爾斯.溫格(Miles Unger)則說,他還「精神緊張、不修邊幅且暴躁易怒」。他對身邊的人有強烈的愛惡情緒,卻少有親近友伴。 米高安哲羅不但看不起達文西,還一點也不掩飾厭惡之情,經常口出譏諷之詞。

而事實上,一個代表理性的準繩,一個代表感性的豪放,兩人在說話上經常針鋒相對,心裏其實還是互相佩服的。從「戰鬥」這作品開始,米高安哲羅愈發表現他的陽剛一面。他曾想超越達文西的細膩溫柔,只是,當他重新檢示自己,明白天父做他是何等的獨特時,他便盡情發揮他在各樣掙扎與衝突中的感受,將他的豪情化為與別不同的風格,他不需要成為第二個達文西,他要尋回真正的自己,也才真正展現他的真、善和美!米高安哲羅擁有人文主義思想和堅定的基督信仰,他既強調自己創作是要服侍神,同時亦在其藝術創作中不斷突破宗教的框框,向世人展示人體之美和人性的掙扎。

晚年的米高安哲羅曾在信中寫到「許多人認為,我也認為,我是被上帝安放在這個崗位上的,不管我有多老,我也不願意放棄它,因為我願意為上帝的愛服務一輩子。」米高安哲羅將自己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奉獻予藝術,直到他臨死前還在為聖彼得大教堂而操心。但從他的這一首詩中可見,在藝術與永恆不變的大愛之間,他所期盼和珍貴的是甚麼!

我以往那空洞而快樂的藝術之愛將如何? 當肉體及靈魂的雙死漸進 前者我已確信,後者乃是惘惘的威脅 無論繪畫或雕塑皆不再能讓我靈魂安寧 期盼著十字架的神聖之愛 以祂張開的雙臂擁我入懷

–米高安哲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