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12 月 07 日

443
分類:詩情畫意

Skybirds

跌盪音符下的快樂期盼-貝多芬 上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偉大的德國作曲家、鋼琴演奏家。他上承古典樂派傳統,下啟浪漫樂派之風格與精神,在音樂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舉世聞名的莫札特和海頓是他同期的前輩,他更曾受教於海頓。

1787年的春天,17歲的貝多芬在維也納第一次與莫扎特相見,莫扎特領着貝多芬向客人稱讚:「這個少年將來總有一天會叫整個世界感到吃驚。」不久後,這的確如此實現。

1826年,晚年的貝多芬在信中寫道:「我一向是莫扎特的崇拜者,直到我生命終止前,我將永遠如此。」可見,莫扎特毋庸是貝多芬的學習對象和奮鬥目標。

但與海頓的一段師生關係中,卻充滿了誤解和衝突。1792年,當時在音樂界已如日中天的海頓,訪英歸來途經貝多芬的出生地波恩。貝多芬抓緊機會給他看了自己寫的曲子,海頓稱讚有加,且首肯收納貝多芬為門下弟子。可是,由於海頓過於忙碌,弟子們多是自學,令貝多芬感覺被受冷待,認為海頓只是敷衍。事實上,海頓常表示以這位充滿才氣的弟子為榮, 還不斷為貝多芬爭取更多的進修費用。 只是,當時的貝多芬沒有察覺老師的這份器重,加上他們在創作上的分歧越來越大, 最終不歡而散

無法醫治的憂傷

這種人際之間的矛盾衝突和傷害,充斥著貝多芬的一生。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羅曼·羅蘭在他所寫的 《名人傳》 中,如此形容貝多芬的「笑容」:「那是一個不習慣歡樂的人的笑,他平素的表情是陰鬱的,是一種無法醫治的憂傷。」

這裡所提及的「無法醫治的憂傷」,或許源於他悲苦的童年。他出生於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爺爺是宮廷樂團的樂長,他的爸爸是唱詩班的男高音。他自小已被發現有音樂才華,因而令其父親渴望將他這個「神童」訓練為「莫札特第二」。可惜,隨之而來的卻是父親的嚴苛鞭策,練習時稍有彈錯就是一頓毒打,當酗酒的父親半夜醉酒歸回時,就更是無理威逼與打駡。如此,貝多芬的童年缺乏溫暖,年紀尚輕就不得不掙錢養家。幸而他沒有因此而厭棄音樂,相反,他察覺到,音樂 — 是唯一讓他脫離父親的出路。

所以,他急於讓人發現他的才華,也渴望得到名師的指導和垂青。1792年,他往維也納受教於海頓門下,只是,因著不認為留下能有多大價值, 他另覓學習機會。他在這段期間,吸收了最先進的音樂理論,體會到各家的音樂實踐經驗,同時,也拼命地作曲和演奏。結果,他的才華漸露光芒,並得到一些侯爵親王的生活資助。

1796年,26歲的他,事業開始邁向成功之時,卻出現了耳疾的先兆 — 他發現自己耳朵裡經常出現低鳴和呼嘯。這對於一個以音樂為終身事業的人來說,絕對是有如行刑般的宣判。他迷茫、憂慮、懷疑、困擾,但卻沒有停止他的創作和演出,更在1799年,發表了被譽為是他早期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 — c小调《悲愴奏鳴曲》( Grande Sonate Pathétique ﹐ 即c小調第8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3 ) — 悲愴的曲名是由他親自取用的, 有人認為此曲是貝多芬前半生的寫照,反映出他內心孤獨但執著的性格,不甘向命運低頭。

悲愴奏鳴曲

《悲愴奏鳴曲》共有三個樂章,貝多芬在第一樂章中,使用了不尋常之極緩板序奏揭開序幕,且非常自由、不受傳統拘束地使用和聲。貝多芬如此自由地使用調性,在當時是極其大膽的,一些人表達無法理解這些「瘋狂的東西」。這番「瘋狂」,彷彿在訴說他那矛盾又難以壓抑的情感,思緒正徘徊不定。

第二樂章安詳平和,有如悲愴後之寧靜,意境與他晚年的第九號交響曲之第二樂章相似。

第三樂章為一輕快之輪旋曲, 湧流著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到最後,序幕的主題又再度響起,彷彿要說些什麼,卻又戛然而止,是第一樂章後「治療內心創傷」之樂章。

《悲愴奏鳴曲》被認為是貝多芬最出色的鋼琴奏鳴曲之一,感染力巨大,膾炙人口。

隨後,他的作品一首比一首超卓,一步步將他領到藝術的高峰,可是,耳聾的威脅卻一日比一日嚴峻和逼近。他雖然曾豪情地表示:「我決心掃除一切障礙,我相信命運不會拋棄我,我恐怕需要充分估量自己的力量,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但是,隨後的日子,他開始避開社交場合,他落入人生的低谷,並立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Heiligenstadt Testament)給他的兩位弟弟,遺囑的字裡行間,處處表露他的痛苦與矛盾,以及他的本意善良與承擔。以下是其節錄:

憂傷而不帶苦毒的自白

親愛的卡爾和約翰·貝多芬:

啊,世人!你們認為我敵視一切,執拗倔強,要不就說我悲觀厭世。 你們實在是冤枉我了!你們不瞭解隱藏在外表下的原因。從童年時代起,我就有著出於善意的溫情, 要親自成就一番偉大事業。 我一直抱有這樣的使命感。 但是,試想這六年來我處在何等絕望的境地。庸醫使我的病情更為惡化, 年復一年,我懷著痊癒的希望,卻一再受騙上當,終於不得不看清這是一種長久持續的疾病(治癒它大概需要經年累月,或許根本就是不可能)。 我生來熱情活潑,也愛社交娛樂,但我很早就不得不離群索居,過著孤獨的生活。……我畢竟不能對人大聲說:喂,請說大聲點!你得向我叫喊,因為我是個聾子!啊,我怎能承認,我身上的一種感官出了毛病。這種感官在我,理應比別人完美。這感官在我身上曾經是高度完美的,完美的程度由過去到現在也少有能與之比擬的。哦!我可不能承認。所以,你們如果看到我這個一向愛和你們一起相處的人躲開你們,就必須請你們原諒。要是我在這時候被人誤解,我的不幸就使我倍加痛苦。……我像一個流放者那樣生活著。一旦接近人群,我就感到萬分害怕,惟恐我的疾病有被人發現的危險。

……這類事件已使我瀕於絕望,只差一步我便會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 。是藝術,只是藝術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我是不能離開這個世界的。……忍耐!有人這樣說。現在我必須把忍耐作為我生活的座右銘。……但願那些不幸的人把我看作他們的患難兄弟而感到安慰。……

你們 — 我的兄弟卡爾和約翰!……..我宣佈你們倆是我那筆小小的財產(如果稱得起財產的話)的繼承人。你們要公平分配,互相容讓,互相幫助。過去你們做過傷害我的事,你們知道,我早已原諒你們。卡爾兄弟,我特別感謝你近來對我表示的親熱。我的願望是:你們能過一個比我更好、比我少些憂慮的生活。對你們的孩子,你們要教之以德行:必須有德行,不是金錢,才能使人幸福,這是我的經驗之談。是美德使我在苦難中得以超脫, 我之所以沒有以自殺來結束我的生命,除了我的藝術之外,我要感謝她 。別了,望你們互愛!我感謝所有的朋友,特別是李區諾夫斯基侯爵和施密特教授。李區諾夫斯基送我的樂器,我希望你們有一個人能將它保存好,但決不要在你們中間引起爭吵。如果對你們有更大好處,你們儘管可以將它賣掉。如果我躺在墳墓裡還能對你們有點好處,那我將感到高興!

如果這樣,我將抱著快樂的心情去迎接死亡,要是它來早了,使我還來不及施展我的全部藝術能力,那麼就讓它早些來同我艱辛的命運對抗吧。我還是希望它晚一點來 — 不過我也滿足了,難道它不是把我從一個沒有終點的痛苦中解放出來嗎? 你來吧,什麼時候到來都可以! 我勇敢地迎接你。 別了,我死後,請不要將我完全忘記,我是值得你們記住的,因為在生前,我常常惦記著你們,想使你們幸福:願你們得到幸福!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1802年10月6日 海利根施塔特

 

續下文:跌盪音符下的快樂期盼 — 貝多芬(下)

推介紀錄影片:

* BBC Great Composers:Beethoven

* BBC Beethoven Documentary —

1. The Genius of Beethoven 1/3 “The Rebel”

2. The Genius of Beethoven 2/3 “Love and Loss”

3. The Genius of Beethoven 3/3 “Faith and F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