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07 月 13 日

587
分類:講道摘要

Daisy

苦的故事 上

經文:歷代志上4:9-10 和合本

9 雅比斯比他眾弟兄更尊貴,他母親給他起名叫雅比斯,意思說:「我生他甚是痛苦。」 10 雅比斯求告以色列的神說:「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 神就應允他所求的。

舊約有一個人物,他母親因生產之痛給他起名雅比斯,意思是「我生他甚是痛苦」。這名字反映雅比斯出生時的情況,同時也預告了這孩子將來的命運 — 就是痛苦。雅比斯為自己的人生祈求,他甚願上主賜福、同在、保佑他不遭患難及不受艱苦。上主應允他的所求。

圍繞著這段經文的,是眾多的家譜,作者要在其中凸顯雅比斯本人和他的禱告,必有其獨特之處。
原來在第10節,雅比斯的禱告「…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中,原文是沒有「保佑」,沒有遭患難的「遭」,也沒有「受」這幾個字的,卻有「做」和「手」這兩個字。那麼,我們可以對他的禱告有多一個理解:「你的手必定要做些什麼,以致這些患難不會令我痛苦。」又或者:「求你的手與我同在,求你有所作為,以致這些患難不致令我痛苦。」[1] 那麼,我們看雅比斯的生命就很不一樣了,他的痛苦並沒有離開,反而是隨他一生的,但因著神的作為,患難和痛苦沒有妨礙他的人生,而且令他比眾兄弟更尊貴。

無論我們身處哪個年代或地域,活在困苦中的人是肯定存在的。人若能不畏懼生命中無法改變的艱辛和痛苦,不因此而埋怨神,不聚焦在患難痛苦上,反而積極發掘自己所能做的,必能活出不一樣的生命。張世豪弟兄便是如此 — 他看自己的身體殘障及其痛苦是不能改變的事實,便拒絕消極,反倒利用僅餘的能力去發揮所長 — 他這個對「苦」的應對態度,正反映出他與神的關係。

她母親生他的時候,因醫療失誤而難產,導致他的腦部嚴重缺氧,罹患大腦麻痹症 — 隨動型,永遠不能康復,至今已有三十多個年頭。這些年來,他一直深信神是他的帶領者,所以,他遇到的一切困難,他都可以承受,並且視它們為神賜給他的學習機會,是人生的體驗。因著他的嚴重殘障,他根本難以如正常人一樣學習,所以中小學成績一直處於低水平。不過,適逢90年代電腦互聯網技術開展,人們可以透過鍵盤與全世界接觸,於是,張弟兄以他唯一能打字的一隻手指,開始了他在互聯網的學習,並且越來越喜歡研究電腦。在經歷無數的挫敗和不斷嘗試後,他終於以比平常人不知了多出多少倍的時間,排除萬難考上大學了;但因著大學的公平機制關係,他接受了更高難度的考試標準才能取得認可的學位資格。畢業後,他不斷參與社會服務,累積相當的工作經驗,最終成功開辦了一個非牟利機構,[2] 以他研發的電腦軟件幫助與他同病相連的人。試問,這種生命力怎能不比他人尊貴呢?

還有更多例子幫助我們重新理解人生中的「苦」嗎?讓我們留待下次,繼續分享。 (待續)

 

附註:
[1] 楊錫鏘:《召名 — 以生命回應神的召喚》(香港:證主,2018年初版四刷),頁293.
[2] 張世豪:社創基金 https://www.sie.gov.hk/tc/who-we-are/priority.page

 

下文:苦的故事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