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08 月 25 日

442
分類:講道摘要

Daisy

做與不做的故事 上

經文:約翰福音5:1-4,8,14-15 和合本

1 這事以後,到了猶太人的一個節期,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 2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作畢士大,旁邊有五個廊子。 3 裏面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有古卷加「等候水動,4 因為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那水,水動之後,先下水的人無論患甚麼病都能得痊癒。」)

8 耶穌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 9 那人立刻痊癒,就拿起褥子來走了。

14 後來耶穌在殿裏遇見他,對他說:「你已經痊癒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 15 那人就去告訴猶太人,使他痊癒的是耶穌。

約翰福音的第三個神蹟發生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的畢士大池。當時是猶太人一個節期的某個安息日。 無論在地域、節期,抑或是安息日本身,都是象徵著猶太人的傳統,讀者需要留意這個特點 — 這神蹟與傳統有什麼衝突,要帶出什麼意義?

故事當中的人物代表著三類人,反映出不同的信念和堅持。

耶穌: 他以遵行父旨意為他唯一的信念。

癱子: 他以「自身」的益處為首要,因循於自我固有的觀念。

猶太人:他們守著傳統律法的原則。

首先出場的是癱子,他以為按著池子的規矩來「做」就可以了。他過去38年都是「癱瘓」,他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到。

接著出場的是耶穌,他在安息日「做工」,因為他醫治癱子。

最後出場的是猶太人,他們在安息日「不做工」,相當程度他們是「癱瘓」了。

癱子最終得以行走,是來自耶穌的主動,他問癱子「你要痊癒嗎?」(5:6)。

畢士大池有5個柱廊,成為一個可框住癱子的庇護所。38年不單是這個人的身體癱瘓了,更甚的是連他的心靈也在不自覺中癱瘓了。 整體而言,是外在條件癱瘓了他。但是,因為耶穌,他以往所「不能做」的,現在他可以「做」到了!就是他可以起來行走!

回顧一下我們的家庭背景及成長經歷,有什麼已經成為我們對人、對這個世界的固有想法?

然後,嘗試代入癱子的遭遇和感受,或許你也能得著新的發現!

(待續)

下文:做與不做的故事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