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 — 作為和平之君,並不以權術、政治、財勢的手段,帶來所謂的「公義」和「真理」。然而我們從人類歷史中,卻眼見不少打著上帝之名而來的肅清行動,從十字軍東征,到教廷對異已,甚至科學的排拒,現實中肯定有不少敬虔的信徒,以為所作的是忠於信仰,當然其中也有不少混水摸魚,動機不良之輩,他們都舉起宗教正義的旗幟,卻誤解和扭曲了耶穌基督,這和平之君的本意。
祂 – 滿有權能與忍耐
「權能」與「忍耐」是上帝的兩個屬性。
上帝滿有權能,祂統管萬有,祂也有能力改變任何事,實現任何事。
不過,祂同時滿有忍耐,容讓事情未曾即時改變,不輕易發怒。
和合本的「不輕易發怒」其實就是「耐性」的意思
出三十四6「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 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
詩八十六15「主啊,你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
或者所謂「耐性」、「忍耐」~ 其實是一個更寬角度的視野,就是以永恆的視野理解事物。而當我們以永恆的視野察看當下,當我們以上帝的心意,看眼前種種暫時的不公義,我們就不會困在其中。耐性讓我們能夠對人寬容,倘若我們以上帝的眼目理解別人,知道 :「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9)
讓我們學會不把自己困在自己的框框之中,不把焦點停留在「你」/「我」,甚至「你死我活」之上,卻嘗試以更廣闊的眼光理解目前的不如意、不理想,甚至片時的黑暗;學習等候上帝的時間。
他們 – 滿是腐化與叛逆
耶穌騎驢進城時,民眾夾道歡迎高聲喊著:「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但我們知道,幾天後,也是同一群人,在彼拉多的審判台前,激憤洶湧地高喊著:「釘他十字架!釘他十字架!」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這一群原本對耶穌發出讚美與呼求的群眾,轉而要將耶穌置於死地呢?這實在是令人難以理解。
按照可十一11記載當日耶穌入了聖殿一看,就返回伯大尼了;而隨之而來的幾日,就有了潔淨聖殿(十一15-19),和與宗教領袖對質的段落(十一27至十二34)。
按照之後發生的事,如此看來大概耶穌「進入聖殿,察看了一切」(十一11 新譯本),看到的應是「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可十一15),
耶穌看到的應是,這班百姓真正要面對、要扭轉的,不是外族的統治或壓制的困苦,而是他們內心的腐化以及遠離上帝的生活態度。所以耶穌要做的是針對他們遠離上帝和信仰生命的問題。
但這對耶路撒冷的群眾而言,耶穌的行動並不符合他們對彌賽亞的期待。
在他們的心目中,彌賽亞應該是幫助他們對抗羅馬統治者的,現在卻反而槍口對內,去指責他們的宗教領袖在生活和信仰上的過失。因此,在宗教領袖的煽惑下,他們對耶穌的態度從原本的支持瞬間轉變成敵對,甚至不惜將祂除滅。
誰在作王
明顯地,他們從來沒有把耶穌當作是王,他們的王就是他們自己。
弟兄姊妹,之於你的情況又如何?你返教會有什麼期望?
祈求家宅平安、身體健康⋯這一切當然合理呵!畢竟我們的天父是那位祝福萬國,厚賜百物予人的上帝。但在同一時間,也讓我們認真想清楚,作為耶穌的跟隨者、祂的門徒,我們應有的態度是什麼?是只求家道豐厚、平安大吉而已?
倘若如此,我們與其他民間宗教又有何分別?或許,我們不至膚淺如此;
但曾幾何時,你為了某人或某件對你「極其」重要的事情去祈求時,得來的「回應」卻是上帝的沈默? 或是祂未按著你的時間回應你?你的「回應」如何?就斷然離棄祂?你的忿怒就再一次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心中激動高喊著:「釘他十字架!釘他十字架!」
或者你就忘記祂曾在你身上所予的恩典、神蹟奇事?
弟兄姊妹,讓我們想清楚,究竟祂是王,抑或我們自己是王?
耶穌騎驢進城,確實為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然而願我們不是行禮如儀,每年總是「如此這般」就過了這個節期;讓我們時刻檢視自己的生命,再次宣認 ~
耶穌基督 — 神的愛子、和平之君,曾為我們的罪而犧牲的主,厚賜恩典且對我們萬般忍耐的神 — 是我的王、是我生命的主!
~ 完 ~
上文:顛覆世俗的王者 I 顛覆世俗的王者II 顛覆世俗的王者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