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11 月 25 日

376
分類:講道摘要

Seeking

王子的盛筵II 被公然挑釁

經文:太廿二1-14 

耶穌這比喻是以一場「父親為兒子辦喜宴」作為骨幹,這對猶太人來說是熟悉不過的事,也是他們傳統習俗上視為重要的大事,何況現在是國王為自己的兒子辦喜宴,那就是國宴在一個國宴中,赴宴的客人當然並非泛泛之輩,而這些客人得王的邀請,也是面上貼金,無上光榮

彌賽亞的筵席

於此,我們以《路加福音》筵席比喻作為補充,在《路》的記述中,耶穌正在回應一個法利賽人坐席時説的「在神國裏喫飯的有福了」 (路十四15)就是指著猶太人稱的「彌賽亞的筵席」說的。其實,猶太人常常用筵席來比喻「將來的福樂」,猶太人想望著「彌賽亞時代」,故亦以「彌賽亞的筵席」作為標記。

這也是《以賽亞書》二十五6提及的筵席:「在這山上萬軍之耶和華,必為萬民用肥甘設擺筵席,用陳酒和滿髓的肥甘,並澄清的陳酒,設擺筵席。」

「彌賽亞的筵席」– 簡單來說,就是天國的福澤,描寫人蒙受萬軍之耶和華的祝福,罪得赦免、蒙神悦納、心中平安,人得以參與其中,接近施恩寶座,得永生的確據。

故此當《太》這個比喻竟然說到有人拒絕來赴這「筵席」,對於當時的聽眾 — 一班祭司長/長老和法利賽人 — 簡直是不可思議。按當時猶太人的觀念,一切德高望重、「有體面」的猶太人都會有份於彌賽亞的筵席,所以沒有人會拒絕赴宴,同時,這班聽眾也必然聯想到拒絕赴宴所包含的意思 — 就是對邀約人/王的冒犯和侮辱

赴宴的兩個步驟

在猶太人的上流社會中,請人赴宴有兩個步驟 :

1) 主人先打發僕人發出初步的邀請

2) 如受邀者表示接受,主人便再差派僕人向客人作出第二次通知

這些步驟對所有重視自己邀請的人也不會陌生,即使普通人家,因想確保所邀賓客都能順利赴宴,也會一早發出邀請,且再三提醒。

在疫情下也曾接過一個婚禮的邀請,由2020年頭高高興興的,新人父母第一次通知,到其後一連串禮堂、婚宴場地的改動,到最後要早一週給我一條網上連結看婚禮直播、而婚宴只能取消⋯,你看,主人家豈不是也是一早邀請、再三通知各位賓客?而作為參與者的我,也定然一早記下婚禮日期,訂定「人情」、買定禮物?

福音書的學者估計,按太廿二4,主人差僕人呼召客人時說的:「…我的筵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席。」,所指的就是第二次邀約,故此,各樣都齊備了,可以入席開飯了。

現再來重溫太廿二章的大綱結構:

1) 王擺設娶親的筵席,被召的人拒絕赴席 (1-7節)

a) 王擺設筵席,邀請被召的人(1-4節)
b) 被召的人拒絕,王的反應(5-7節)

2) 王另召別的人來赴席(8-14節)

a) 凡遇見的,都召來赴席(8-10節)
b) 未穿禮服的賓客被王趕到外邊(11-14節)

被公然挑釁的反應

經文來到第5-7節,就是記載被邀的人拒絕赴宴及王的反應。

「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個到自己田裡去;一個作買賣去;其餘的拿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毀他們的城。」

試想像一下,原本已經約定的所有客人,在同一時間用這樣薄弱的借詞來推搪,實在有預謀之嫌,更何況這些拒絕赴筵之人,居然更作出進一步行動 — 凌辱、殺死王僕,如此帶著強烈敵意的行動,對於一個王來説,簡直是公然挑釁和叛逆吧?

然而當我們看到第7節時,國王派兵去除滅那些兇徒,要僕人「燒毀客人的城」 (請留意這一節是《太》獨有的資料),我們可又會覺得王的反應過激?他的行為又是否過於凶殘 ?

且看下回分解。

~ 待續 ~

相關文章:
王子的盛筵 I
王子的盛筵 III
王子的盛筵 IV
王子的盛筵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