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04 月 04 日

362
分類:字裡行間

Skybirds

三日三夜

主耶穌釘十字架和復活的日子,是新約聖經中最具爭議的話題。主耶穌曾說:「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裏頭。… 看哪,在這裏有一人比約拿更大。」(太12:40-41) 如按一般的說法,主耶穌在星期五死,星期日復活,這「兩日後」的時間,如何合乎「三日三夜」主耶穌自己的講法呢?

不同的曆法

我們可從「不同曆法」的方向去發現其中的端倪。

主耶穌的受死和復活,與逾越節有密切的關係。而逾越節守節的日子,按福音書不同作者所依據的不同曆法,有不同的記載。他們有機會是依據法利賽曆(the Pharisaic date) ,或是撒都該曆(the Saduccean date),而撒都該曆是較法利賽曆早一天的。愛色尼人(Essenes)也有自己的曆法,主耶穌也有機會用他們的曆法來守逾越節。

此外,按猶太傳統,星期三的晚上,即守節禁食前的最後一餐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耶穌和門徒聚在一起的「最後晚餐」,是禁食前的最後一餐。但這日究竟是在節期中的哪一日,卻有不同的記載。

從以下的引文,我們就會發現,三卷符類福音書和約翰福音的記載是有所不同的。

逾越節晚餐?

馬太福音

太26:17-20 除酵節的第一天,門徒來問耶穌說:「你吃逾越節的筵席,要我們在哪裏給你預備?」耶穌說:「你們進城去,到某人那裏,對他說:『夫子說:我的時候快到了,我與門徒要在你家裏守逾越節。』」門徒遵著耶穌所吩咐的就去預備了逾越節的筵席。到了晚上,耶穌和十二個門徒坐席

馬可福音

可14:12-17 除酵節的第一天,就是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門徒對耶穌說:「你吃逾越節的筵席要我們往哪裏去預備呢?」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對他們說:「……你們就對那家的主人說:『夫子說:客房在哪裏?我與門徒好在那裏吃逾越節的筵席。』他必指給你們擺設整齊的一間大樓,你們就在那裏為我們預備。」門徒出去,進了城,所遇見的正如耶穌所說的。他們就預備了逾越節的筵席。到了晚上,耶穌和十二個門徒都來了

路加福音

路22:7-14 除酵節,須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到了。耶穌打發彼得、約翰,說:「你們去為我們預備逾越節的筵席,好叫我們吃。」他們問他說:「要我們在哪裏預備?」耶穌說:「……對那家的主人說:『夫子說:客房在哪裏?我與門徒好在那裏吃逾越節的筵席。』他必指給你們擺設整齊的一間大樓,你們就在那裏預備。」他們去了,所遇見的正如耶穌所說的;他們就預備了逾越節的筵席。時候到了,耶穌坐席,使徒也和他同坐。

約翰福音

約13:1-6 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吃晚飯的時候,魔鬼已將賣耶穌的意思放在西門的兒子加略人猶大心裏。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裏,… 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挨到西門‧彼得,彼得對他說:「主啊,你洗我的腳嗎?」

約13:21-22 耶穌說了這話,心裏憂愁,就明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門徒彼此對看,猜不透所說的是誰。

約19:14 那日是預備逾越節的日子,約有午正。彼拉多對猶太人說:「看哪,這是你們的王!」

第三天復活

同時,回應最初有關復活日的問題,我們發現,四卷福音書的記載也不盡相同。

馬太福音

太20:18-19「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又交給外邦人,將他戲弄、鞭打、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他要復活。」

馬可福音

可8:31 從此,他教訓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

可10:32-34 耶穌又叫過十二個門徒來,把自己將要遭遇的事告訴他們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將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吐唾沫在他臉上,鞭打他,殺害他。過了三天,他要復活。」

路加福音

路24:6-7 他不在這裏,已經復活了。當記念他還在加利利的時候怎樣告訴你們,說:『人子必須被交在罪人手裏,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

約翰福音

約2:19 耶穌回答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

約拿神蹟的應驗

如按照猶太傳統,最後晚餐是在星期三晚上的話,那麼,主耶穌就是在尼散月的第十四日,即是星期四,釘死在十字架上。如此,就符合約拿神蹟的預表 — 雖然,這仍然只是一個猜測,因現已無法肯定當時猶太人是如何計算逾越節的,只是,我們卻可以肯定,主耶穌復活的日子是在主日 — 七日的頭一日的清晨(太28:1,可16:9,路24:1,約20:1)。

由此可見,聖經中所包含的,我們所不認識不了解的地方實在有太多,當中的出入也有機會是基於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寫作目的等因素。我們若不多觀察、閱讀、研究、思考,將漏失很多寶貴的信息。雖然,即使我們多努力,也不代表我們就可以全都明白,因為,再博學的聖經學者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的不足;但是,我們仍可在不斷的「發現」、「查考」和禱告中,更深體會到我們的渺小,也更懂得歸榮耀予我們這位至高至大的復活主!

資料來源: Israel Institute of Biblical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