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02 月 20 日

233
分類:字裡行間

Seeking

多元風格約拿書 V

承上文,尼尼微人因約拿宣告「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3:4),而立刻全國禁食,披上麻衣,強烈表達他們願意回轉悔改,因他們相信,「或者上帝轉意後悔,不發烈怒,使我們不致滅亡,也未可知。」(3:9),可是,作為上主的僕人,當代的大先知約拿,卻因而「大大不悅,且甚發怒」!這「大大不悅」的原文是約拿認為這是「惡」,是「大惡」,作者連續用了兩次「惡」來表達這件事情對約拿來說是何等的可惡、毫不合理和難以接受!

於是,按我們常聽到的講道和評論,一致指責約拿沒有愛心,置尼尼微人的回轉於不顧,他們認為約拿的「鐵石心腸」是因為他的民族身分,亞述既是以色列的大敵,怎能讓他們逃避審判?

要進一步了解約拿是否真的為了民族大義而「鐵石心腸」,讓我們從認識先知約拿所身處的時代背景開始。

 

從歷史政治看約拿

公元前八世紀,亞述崛起,與此同時北國以色列是由耶羅波安二世統治(公元前783~743):

「他收回以色列邊界之地,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海,正如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藉他僕人迦特希弗人亞米太的兒子先知約拿所說的。因為耶和華看見以色列人甚是艱苦,無論困住的、自由的都沒有了,也無人幫助以色列人。」(王下14:25-26)

按這描述,學者認為北國以色列仍在盛勢,差不多恢復大衞、所羅門時代的版圖,可惜,去到後期,亞述已雄霸近東,她南征北討,成為了近東諸國、當然包括以色列和猶大的強大威脅了。

地理位置

按當時近東的地理位置來看,以色列最南面的威脅是埃及,埃及以北就是南國猶大和北國以色列,以色列以北是亞蘭(這也是個終日與以色列兵戎相見的國家),然後再向北望就是強國亞述了,亞述朝西走就接連兩個國家~瑪代和巴比倫。

按理說,亞述攻打的目標定是向南,打仗取地當然不會攻擊那些沒有經濟價值的山區或荒漠的內陸,故此最佳策略定是沿著海岸線打下來,於是乎,在攻佔亞蘭之後,立即就是北國以色列了。

可是,正是如此,從實際形勢和戰略緩急來看,當時以色列的第一大敵並非亞述,而是緊貼著他們邊境的亞蘭,亞蘭之所以不敢大肆南下攻打北國的原因,無疑是因為亞蘭生怕在她作出任何舉動的時候,背後的強國亞述就會趁機把她吞滅。

所以,換句話說,從以色列的角度來看,敵人的敵人即使不是朋友,也是不可缺少的 — 亞述的存在,就是牽制亞蘭不南下攻佔的關鍵原因。

若是如此,約拿為了民族安危,是否反而不願見到她被消滅,以保以色列能苟延殘喘?

若約拿不是為了愛國心切,那麼,他的不悅,是否因為公義不能伸張?

從《那鴻書》看尼尼微

亞述的惡名遠播、野心勃勃,並非只是出於對以色列的憐恤,乃是歷史事實,從《那鴻書》的記述,可見一斑。

《那鴻書》如此描述尼尼微「你們搶掠金銀吧!因為所積蓄的無窮,華美的寶器無數。」(2:9)

「禍哉!這流人血的城,充滿謊詐和強暴,搶奪的事總不止息。鞭聲響亮,車輪轟轟,馬匹踢跳,車輛奔騰,馬兵爭先,刀劍發光,槍矛閃爍,被殺的甚多,屍首成了大堆,屍骸無數,人碰著而跌倒,都因那美貌的妓女多有淫行,慣行邪術,藉淫行誘惑列國,用邪術誘惑(原文是賣)多族。」(3:1-4)

按一些考古發現,他們以各國擄來的人為奴作樂(大概如後來羅馬以奴隸在競技場中互相打鬥、與野獸搏擊一樣);而全國充滿酒色財氣,拜外邦偶像、行邪術~吸引列國、多族⋯。這是《那鴻書》在公元前750左右的描述。

面對如此大惡,若你是約拿,當你知道神的審判快臨,你會有何感覺?當你又深知神的屬性和恩典憐憫時,你的回應又會如何?若將場景由以色列和亞述而換作近代歷史中的列國和日本,與被摧殘而血跡斑斑的中國時,我們對這些「大惡」的反應,會否也如約拿那樣「鐵石心腸」?

第四章一開始,約拿大大不悅,在他面對耶和華時,也毫不掩飾他的不悅,且說話句句「意有所指」,他引用《出》34:6的話 :「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約拿在此明顯指出,他當初之所以要速速逃往他施,就是因為他深知這位向他發出命令的神是如此充滿憐憫和慈愛,必因人的回轉而收回祂的刑罰 —

這怎麼可以?這份慈愛怎可臨到如此大惡的民?這樣殘害神的選民的外邦人,怎能不受到嚴懲?若如此大惡仍可逃過審判,公義何在?若神收回祂的判刑,祂的聖名還有誰顧?

不論約拿的心是為了伸張正義,又甚至是為了上主的尊貴聖名,他的反應,不正是「合情合理」嗎?

 

接續講道摘要:約拿發怒合乎理?

上文:多元風格約拿書 I 多元風格約拿書 II

多元風格約拿書 III 多元風格約拿書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