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經文:以西結書2:1-10
按上次經文的推論,我們曉得:以西結被擄時年僅二十五歲(公元前597年),而當耶和華首次臨到他時,是三十歲(公元前593年)。在繼續推進之前,容我多補充一點關於祭司任職的資料。
失落祭司的職責
根據《民數記》第四章,利未人能參與聖殿事務的年齡,是從三十歲開始,任職二十年,到五十歲便可「退休」。以西結既生於祭司家庭(他是布西的兒子),可以想像,他從小耳濡目染,一直預備自己將來進入聖殿服侍、成為祭司的一員。然而,就在他即將投入這「專業」生涯的前五年 — 二十五歲時,他被擄了。一旦被擄,就意味著…沒有聖殿,也就代表他無處服侍,更無機會獻祭。就在以西結即將迎來職業黃金歲月之際,一切卻因客觀環境與政局劇變,他的職業、呼召、事奉與目標,全然落空。
多年前認識一位教會的姊妹。她年輕時(約在上世紀60-70年代),正值香港經濟艱難、家中子女眾多之際。縱使她讀書不錯,但身為長女,不得不早早輟學到工廠打工:穿膠花、做假髮、電子廠…對她而言,人生似乎已可預見軌跡。然而,感恩的是,上帝在她身上有截然不同的計劃。
你可以想像,以西結被擄他鄉五年後,縱然生活表面看似「恢復常態」,但對他而言卻絕不正常。他彷彿被擠壓在一個不上不下的空間,這五年猶如預告了他沒有未來 — 直到我們方才讀到的經文:《以西結書》1:1-3,他才終於等到轉機:
1:3:「耶和華的話特特臨到布西的兒子祭司以西結;耶和華的手(「手」在和修本譯作「靈」)降在他身上。」
在最黑暗的時刻,上帝的同在 — 耶和華的「手」/ 耶和華的「靈」,對以西結是極大的安慰。有趣的是,當時他正好三十歲 — 正是「應該」加入成為祭司的那一年!耶和華神的「靈」沒有讓以西結重走父輩的路,卻引領他轉向一條從未想過的新跑道。
弟兄姊妹,也許你也像以西結一樣,在某種環境中忍耐了許久。但請你相信,你的禱告、你的哀號,祂必然聽見,且必在最適當的時機,向你伸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