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奇怪的嗜好,就是喜歡找錯處。這或許是源於性格和職業習慣:參加宴會必查場刊佈置疏漏;聽新聞專找「哽耳」發音(例如「懶音」);同事簡報時默數人家的「口頭禪」(例如「即係」)的次數;商場新LED屏啟用,必驗「死點」數量。親友常引路加福音「眼中的刺/樑木」(路6:41-42)向我調侃,雖自知純屬玩笑,卻令我有所警悟 — 年少氣盛時確曾藉挑錯抬高自己,如今稜角漸磨,唯恐重蹈覆轍,故不敢怠慢,必須趁機自省:
一、化挑錯為自省
每發現他人錯誤,必先反問:「我會否犯同類錯誤?」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而在查證過程中,更經常意外地收穫新知識或更新舊認知。
二、以六何法溝通
更重要的是,當「做對的事」時,也需以「對的方法」去做;一般人認為「做對的事」最重要,其實用「對的方法」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也更常被人忽略。
我的實踐框架是「六何法 (6W)」,試以某次宴會見Backdrop錯字為例:
-
Who? (向何人表達?)
- 若認識經手人就直接溝通,不必驚動高層;若與高層有交情,則視乎錯誤的嚴重性再決定是否告知。 -
When & Where? (在何時、何處表達?)
- 避免在眾目睽睽下直斥其非,恐防誤生怨懟;宜在宴後一對一溝通。若遇錯誤不小而且重要,則速尋當事人私下溝通,找出解決方案。 -
How? (如何表達?)
- 在日常情況下,我會用「先揚後抑」的方法:先讚賞,後指正。但讚賞時必須具體、實在,以免顯得像套路,惹人反感。這做法的目的是讓真誠的讚賞拆解溝通的屏障,從而讓指正的意見較易被接受和重視。
但總的來說,所謂「對的方法」也需因應不同情況而有不同演繹,並沒有必勝的方程式,上面的「六何法」也只屬參考。有了參考,還需付諸實行 — 大家可以用一些虛構的情境多加練習,自然會熟能生巧。
金蘋果的啟示
箴言25:11告訴我們:「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我本不解其意,後見一註解便有所領受:所羅門王見金蘋果嵌銀網的工藝品,光華流轉令人悅服,遂喻合宜之言亦能如此賞心。
練習說話藝術,或如孩童捏紙黏土 — 初時蘋果不像蘋果,網子不像網子 — 然而,深信苦功淬鍊後,終能琢磨出令人讚嘆的「金蘋果」和「銀網子」,建立他人、成就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