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長在基督教的家庭,因為爸爸媽媽一生都在教會的學校任教,他們也順理成章地在不同的崗位侍奉。因此,我跟隨他們自小在教會長大、打滾,遇過很多不同類型的基督徒,他們信耶穌的初心也各不相同。
童年時,很多同伴返教會主要是因為有得玩、有得食,而且免費;青年時,不少男男女女返教會為找對象,因為信徒一般比較純品、正派、勤懇努力,真誠待人,值得託付終身;成年時,為人父母返教會,或許為了給孩子們一個較為安全的平台跟其他小朋友互動,或多些機會補習功課,甚至是獲取多一些分數進入心儀的教會學校。
當時的我,總是帶點批判性地覺得不以為然,又會想到哥林多前書10:23所記載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其實類似的情況何其多,一方面你可能會見到一些人達到了目的之後便離開;但另一方面卻見證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
容許我以早前看過的一齣電影「全職乖孫」為例子去加以闡述。劇中的男主角是一位二十出頭的小伙子,他目睹一位年齡相近的女親人,因為照顧年老及臥病在床的爺爺而得到一間大宅作為遺產,就見獵心喜,因而照辦煮碗,毅然辭職去照顧罹患絕症的獨居外婆,心想也許能撈些好處,反正本小利大。雖然外婆也感到有點古怪,但她最後也沒有拒絕這個「乖孫」。兩婆孫透過日常的接觸、溝通,慢慢建立起一份真摯的情誼,男主角也漸漸蛻變成處處為外婆着想的真正乖孫。到外婆離世的時候,男主角更是哭成淚人,傷痛不已。劇情再沒有交代遺產的數目、去向及分配方法等,因為那些已經變得不重要了。
試想想,光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已經可以在短時間內,將一個人的心思作出180度的改變;如果讓神介入的話,還有難成的事嗎?好像一些小時候因為免費玩樂而返教會的弟兄姊妹,現在不也有成為教會的中堅分子嗎?年青時在教會找對了對象,還開支散葉了的人,如今不也是全家熱心事主嗎?還有那些本來只是陪陪朋友壯壯膽,一起返團契的人,現在竟也有成為教會的元老級人馬呀… 見到這些情況,不得不令人想到,這也正是神的旨意啊!
其實也怪我讀聖經不夠深入,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1:18也曾說過「這有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無論怎樣,基督究竟被傳開了,為此我就歡喜,並且還要歡喜。」他提醒我們,返教會的原因並不重要,因為神總會將福音巧妙地滲入人心,親自陶造我們的生命,要叫我們作鹽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