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經文:撒母耳記上七1-17
到了七章最後一個比較長的段落,即7-17節,是記載有關非利士人攻擊以色列人的事件,我們可以把它分為三部分:
A.開始(七7-9) ; B. 經過(七10-11) & ; C. 結果(七12-17)
7-9節「非利士人聽見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非利士的首領就上來要攻擊以色列人。以色列人聽見,就懼怕非利士人。以色列人對撒母耳說:願你不住地為我們呼求耶和華─我們的神,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撒母耳就把一隻吃奶的羊羔獻與耶和華作全牲的燔祭,為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他。」
當時,撒母耳聚集以色列全會眾,要一同在耶和華面前「認罪悔改」。他的動機和目的十分純粹,就是要向神表達回轉的心而已,這也表明了撒母耳以什麼為重,不是戰場上的勝敗榮辱,而是人心的投放與歸向是否在於神。可是,在非利士人眼中,你集齊人馬,是什麼意思?是有心挑釁嗎?又或者,這正是大好時機,可以容讓他們一舉殲滅?撒母耳如此招聚以色列民,導致他們陷入大危機,難道他作了一個錯誤的決定?
我們要留心,原來,聖經往往讓我們看到的是,事情的發展和變化實在不是人所能預測的,人的「計算和籌謀…」都不算得什麼,在乎的只是神的判斷和旨意。而掌管萬事萬物的神,祂自會以祂的眼目察看四方、以祂的方法保護屬祂的民。
不一樣的開始
面對這危急的關頭,以色列人的反應是什麼?他們的反應雖是「懼怕」,但同時,也是要「呼求耶和華」!
相比於20年前,以色列人今次真的不再一樣!他們沒有像從前般自把自為,以為抬約櫃出來,就可以解決問題。他們今次進步了,不但沒有立即調動兵馬,自行佈署一切,更懂得把眼目轉到正確的方向,認清要「求助」、要「行動」的對象 — 他們求撒母耳為他們「呼求耶和華─他們的神」。而這哀求,或者正是跟之後第9節「耶和華就應允他」的「應允」(直譯是「回答」)成為呼應。
我們看到以色列人今次果然學會了信靠上主的功課,所以,即使敵人已迫近眉睫,他們並沒有慌亂;而他們的領袖,也不慌不忙地以獻祭來祈求上帝的眷顧。
接著的10-11節是事情的經過,長話短說,經文只簡單地交代上帝親自出手,而且好幽默:「耶和華大發雷聲,驚亂非利士人,他們就敗在以色列人面前。」(10節)而以色列人只要追趕和殺敵就可以了。耶和華應允了撒母耳的呼求,祂沒有靜默、也沒有不理會他們。耶和華以行動 –「大大發雷聲」– 來應允他們。
有時,當我們面對困難時,或許,不是要立刻「計算、籌謀…」,而是要認清唯有上主才是我們唯一的救助,懂得謙卑來到祂面前,按祂的性情祈求、等候、交託。而我們的神,自會以祂的判斷、祂的時間,在我們仍然緊守崗位的時候,就大聲應允、回答我們的呼求。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