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約11:1-6, 11-15, 38-40
「有一個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住在伯大尼,就是馬利亞和她姐姐馬大的村莊。這馬利亞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頭髮擦他腳的,患病的拉撒路是她的兄弟。她姊妹兩個就打發人去見耶穌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耶穌聽見就說:『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耶穌素來愛馬大和她妹子並拉撒路,聽見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兩天。」
「耶穌說了這話,隨後對他們說:『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門徒說:『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耶穌這話是指着他死說的,他們卻以為是說照常睡了。耶穌就明明地告訴他們說:『拉撒路死了。我沒有在那裏就歡喜,這是為你們的緣故,好叫你們相信。如今我們可以往他那裏去吧!』」
「耶穌又心裏悲歎,來到墳墓前。那墳墓是個洞,有一塊石頭擋着。耶穌說:『你們把石頭挪開!』那死人的姐姐馬大對他說:『主啊,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耶穌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嗎?』」
「拉撒路從死裡復活」是聖經中一個既奇妙又叫人得安慰的故事。拉撒路在故事結束時從墳墓裡走出來,手腳和臉上還被布包裹著。耶穌既然呼叫一聲「拉撒路出來!」,拉撒路就復活了,那麼,為何耶穌不索性叫他不死?又為何偏偏要等到死了四天才到呢?
第四天復活
在希伯來文,「拉撒路」的意思是「我的神會幫助」;而這個故事就正好體現這名字意思的真實! 當拉撒路患病的消息傳到耶穌那裡時,耶穌的決定是「在所居之地仍住了兩天」,這對當時的門徒來說一定百思不得其解,卻也反映出這是主刻意要做的。他今次要做的,不是治病,而是比這更大的神蹟。最後,祂終於來到了伯大尼(「伯大尼」的希伯來文意思是「窮人之家」),那時,拉撒路死了已經四天了。拉撒路的姐姐馬利亞對耶穌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裏,我兄弟必不死。」她們卻不知道,即使耶穌現在才來到,她兄弟也是「不死」!
耶穌是刻意延遲的,好讓「復活」的神蹟得以成就。只是,原來耶穌所說的「這是為你們的緣故,好叫你們相信」,不只是指著「刻意的延遲」,還指著要「死了四天才來到 」的這個時間 — 這也是整個故事最關鍵的部分。
在古代,有很多猶太人都相信,人死後,靈魂會在死去的身體徘徊三天,以待有機會重返肉身。如此,耶穌偏要第四天才來到的這個舉動,明顯就是要針對這傳統的想法,要向人宣告,祂的能力比一切鬼神或生死之說都要大,因為「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11:25)
神就是知道人是多麼的硬心,即使看著神蹟發生,死人從墳墓裡活生生地走出來,人仍可能寧願相信是回魂再生,也不將榮耀歸與神。所以,主耶穌雖然心裡悲傷,也不得不讓人哀痛多幾天,以至大家都不再有其他寄望時,才向人施行這奇異恩典,讓人看見的只單單是「神的榮耀」,體會拯救的來源從來只有神!
資料來源: Israel Institute of Biblical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