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02 月 22 日

259
分類:信仰百題

Seeking

洪秀全與梁發的聖經 下

承上文,一個革命領袖與一個印刷小工,因著一本源自聖經的福音小書,在歷史的交匯點上遇上了。梁發因學習刻字版印刷而認識了西方傳教士,不久決志信主和受洗,後被差會任命為傳教士,並寫了一本闡述基督教思想的小書《勸世良言》,當中引用聖經內容,同時抒發領受見解。他積極傳揚福音,及後被清政府打擊,避走至澳門、馬六甲、爪哇等地,從而將福音更進一步廣傳

另一邊廂,洪秀全收到了《勸世良言》,卻不求甚解,只按私意將其中聖經的片言隻語大肆修改,作為他號召天下的政治工具。他模仿聖經十誡訂立太平天國的誡條和儀式,隨後正式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自稱「天王」,最終不敵清廷,病逝結束。

同一本聖經,落在不同人的手中,產生不同的演繹;

同一個信仰,按不同人的想法,衍生不同的結局。

看到洪秀全如此篡改聖經,任意詮釋,胡亂利用,作為基督徒的你我,自是慘不忍睹。相對於洪秀全,我們當然不敢如他那般任意妄為,但我們的境況又是如何?

我們不敢自訂誡條,卻選擇性地遵守聖經,刻意迴避那些予我們不舒服的教導;

我們不敢修改聖經,不敢如洪一樣按照個人好惡改動內容,但我們卻用私意抬出「合用」的聖言為自己開脫

崇拜小組成為我們每週行禮如儀的「宗教活動」;引用經文、口説「平安平安」成為我們信徒之間的慣用語;當遇事時我們抬出上帝,搖動祂的手,意圖駕馭上帝,讓祂為我們擺平一切,醫病趕鬼、凡事亨通、出入平安⋯。

如此這般行徑,在聖經中比比皆是,撒上四1-17的故事就有類似記載:

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爭戰,經文一開始就敍述以色列人慘敗,被殺的軍兵約有四千;於是長老提議「不如將耶和華的約櫃從示羅抬到我們這裡來,好在我們中間救我們脫離敵人的手」(四3),以利的兩個兒子也與約櫃一起由示羅過來,軍心大振,另一方面也讓非利士人懼怕;然而到了真正交鋒,以色列人兵敗如山倒,死了三萬人,而「神的約櫃被擄去,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也都被殺了。」(四11)。

「神的約櫃被擄去」一句在同一章出現了五次(四11、17、19、21、22)– 象徵著神與以色列人同在的「聖物」,就如此被擄去了。

早在約書亞年代,當以色列民要進攻耶利哥城之際,約書亞就吩咐百姓在這段期間要自潔,然後耶和華吩咐約書亞給第二代的以色列民行割禮,表明他們是上主子民的身分,並一起守逾越節,最後才開始圍繞耶利哥城。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見到的是耶和華作出「曉諭/吩咐」,一切行止在於上主的命令;

然而,這次與非利士人的爭戰:從安營在以便以謝、戰鬥,最後決定捧出約櫃⋯,都看不到以色列人向上主求告的記載。

敬重約櫃是尊重上主的一個表達,但誤把約櫃當作神,就犯了最基本的錯誤;而妄自決定行止,甚或意圖控制上主達成自己的願望,無疑是對上主的輕謾;相比撒上第七章,在二十年後撒母耳的行動:他招聚百姓禁食、認罪、獻祭,為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就明顯見到人對上主的另一種態度。

承認不足 謙卑跟從

弟兄姊妹,以色列人- 跟洪秀全 - 跟我們,許多時候都犯上同一個錯誤 —

我們的信仰建立,不是在對準上主的偉大、祂的愛與公義的認知,而是如一般民間宗教的想法,單按照自身需求、慾望,要求上主配合自己的框架,提供安全感,如是,這大概只是為求心安,卻不是祈求上帝自己的彰顯。

擄去約櫃其實只是以色列人失敗的第一波;不同年代,以色列人也在犯同樣的錯,今日我們仍沒有例外,重複著前人的錯誤,仍然不時不自禁地把持自己的主權,也許我們只是一個現代版的,掩飾得比較好的洪秀全,但同樣地在建立自己的「太平天國」,自己就是那個「天王」。

再看梁發,他所接收的基督教知識,也不見得比洪秀全的精準多少,他也只是接受一班對中國文字和文化一知半解的西方傳教士的教導,對上帝的道無法百分百準確詮釋。基於有限的識見和釋經資源的缺乏,在理解聖經的時候也難免出現斷章取意,甚至添加自己意思的時候,且容易把身處的文化,及他對神對人關係的理解混雜其中。例如他講及西乃山傳誡命時,就加入了勸喻各人不喫鴉片的一誡。但雖如此,他和一眾傳教士的忠心和勞苦,無疑是神所看重的,他們所獻上的,亦成為日後世世代代的祝福。

時至今日,我們仍在不斷學習中,嘗試以不同角度描述和詮釋我們的上主,其中的偏差仍是無法測度的。難得的是,上主的浩大足以掩蓋這些不足,祂仍在不同的時代,設法以我們認識的方法去展現祂自己,彰顯祂的慈愛、公義,揭示祂在創造和歷史中的作為。

弟兄姊妹,我們在心底裡都要謙卑,認清自我的不足和限制,知道自己極有可能會對上主的認識有所謬誤。願我們在主裡都能放下自以為是的私意,求祂施恩厚待,容讓我們在自省中不斷修正,且有服侍祂的機會!

 

上文:洪秀全與梁發的聖經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