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東非席捲至歐亞地區的蝗災,是我們耳熟但未必了解的一種災害。
根據香港經濟日報於2020年2月17日的報導,「這次沙漠蝗蟲之災始於東非的埃塞俄比亞南部、肯尼亞,已飛過紅海進入歐洲和亞洲,目前已到達巴基斯坦和印度,距中國僅一步之遙。約有3,600億隻蝗蟲肆虐東非、西亞多國,這些蝗蟲破壞糧食,導致市場無物可賣、牲口無物可吃。非洲東部已有約1900萬人面臨高度食物短缺危機。
「2月11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已向全球發出預警,希望高度戒備蝗災。FAO副總幹事瑟美篤(Maria Semedo)稱,各國必須立即聯合行動,蝗蟲不會等待,而會鋪天蓋地而來,會造成毀滅性災難。」
蝗蟲與蚱蜢
蝗蟲身長5-8厘米,甚至達11厘米,有兩對翅膀,四隻用來行走的前肢,兩隻用來跳躍,較長而且相當發達的後肢。牠有兩大可怕之處,一是繁殖力強,雌性蝗蟲每次可生約五十粒卵。二是破壞力驚人,喜歡成群出動破壞,一天就能吞食十二萬人一個月的糧食。
牠們通常在改變風向或天氣後,便出人意料地出現,一下子幅蓋面積可廣達二、三十萬公頃,所帶來的後果是災難性的。而在蝗蟲種類中,就以一種名為「沙漠蝗」的最為可怕,牠們多在非洲、亞洲熱帶荒漠地區的河谷、綠洲上出現。
蝗蟲是蝗科,直翅目昆蟲。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分佈於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蝗蟲的起源,以及其某些種類的滅絕,至今不明。於2017年,浸大生物系教授翁建霖推測,蝗蟲是由草蜢「突變」而成,因草蜢在擠逼、缺乏糧食的環境下,會分泌一種昆蟲荷爾蒙,並透過腳部相碰「傳染」至鄰近的草蜢;受「感染」的草蜢會產生生理變化,變成蝗蟲。草蜢變成蝗蟲後,其嘴部會變大、飛行力亦會變強,可吞食大面積的農田。
蚱蜢與蝗蟲非常相似,但蚱蜢是獨行俠,對農作物幾乎沒有任何威脅。而蝗蟲是群居生物,在適當的乾旱條件下,蝗蟲會極速繁殖,大腦也因此產生劇烈變化,形成瘋狂覓食的狀態;當牠們的數量達到足夠密集時,它們便開始遷移。蝗蟲有強勁的飛行力,平均每小時飛行4000米左右,且能連續幾十個小時長途飛行,有說若加上風速,蝗蟲能夠在一天之內,由北非的摩洛哥,移動到西歐的葡萄牙。牠們會朝同一個方向移動,然後在他們注意到的任何綠色地帶上降落,極速地將一大片一大片的農作物消滅淨盡。
蝗蟲的胃口相當大,食量相當於人的60至100倍。牠們以植物葉片為食,尤愛蘆葦、稗及蒿類等植物。一些蝗蟲種類是雜食的,也吃昆蟲甚至同類的屍體。
蝗蟲不論在天空飛翔,或是在地面棲息,都是成群活動的。因它們生理上需要較高的體溫,以促進和適應生理機能的活躍度,所以它們必須彼此緊密相依,互相擁擠,以維持體內溫度。 如此,當數量驚人的蝗蟲一旦無法有足夠的食物補充,便會自相殘殺,或饑餓至死,災害也因而迅速消散。
蝗災與聖經
蝗災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在過去的數千年來,蝗災都持續不定期地出現,造成一次又一次空前的禍害。聖經、古代經卷及多國的文獻上,都有記載蝗蟲的可怕和其所帶來的嚴重破壞。
在聖經時代,蝗災已是一種嚴重的災害。神會利用蝗蟲來施行刑罰,例如十災中的第八災。「因為這蝗蟲遮滿地面,甚至地都黑暗了,又吃地上一切的菜蔬和冰雹所剩樹上的果子。埃及遍地,無論是樹木,是田間的菜蔬,連一點青的也沒有留下。」(出10:15)
此外,先知書也有記載:「有一隊蝗蟲又強盛又無數,侵犯我的地;牠的牙齒如獅子的牙齒,大牙如母獅的大牙。」(珥 1:6)
「主耶和華指示我一件事:為王割菜之後,菜又發生;剛發生的時候,主造蝗蟲。蝗蟲吃盡那地的青物,我就說:『主耶和華啊,求你赦免;因為雅各微弱,他怎能站立得住呢?』」(摩 7:1-2)
到了啟示錄最後的預言,作者也以蝗蟲作為毀滅的象徵,表示災禍的嚴重和恐怖。
天然災害,如水災、旱災、山火、疫症⋯ 不論古今都叫人束手無策,人用盡各樣手段也只能有限度控制、減輕或紓緩其禍害;而大部分時間,還是要等待天然定律,或是降雨,或是出太陽,或是氣候轉變,或是一物治一物的覓食機制,來停止災害的延續。蝗蟲之災,忽然而至,其來源始末至今還有待確定,人可以做的是什麼呢?或許,我們可以繼續積極研究制勝或防避的技術,或終日誠惶誠恐、憂慮這些災害何時降臨⋯⋯ 又或許,這一切是要叫我們謙卑承認人的有限和無知,見得到大自然的無窮和深不可測,及認識到那位在這些奧秘的背後,真正掌管萬有的創造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