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是指在中國民間以口頭、文稿等形式流傳下來的故事或傳說,是構成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有《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它們被稱為「中國四大民間故事」。這些故事在不同時代,對文藝創作抑或對文化習俗,都帶來深刻影響。
它們被創作成眾多的文藝作品,以不同形式出現,包括歌仔戲、越劇、川劇、京劇、豫劇、黃梅戲、粵劇、各種語言的音樂劇、舞台劇、電影、電視劇、動畫、漫畫、音樂、歌曲及舞蹈等。這四大傳說更於2006年和2008年,先後被中國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但是,民間故事的特色,就是沒有一定的文本和作者,都是以口頭或不同文稿流傳下來,所以,因著時間和社會歷史文化變更,這些故事的情節和人物也會隨之變化和修改。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四大民間傳說的故事變遷吧。
《牛郎織女》
最早見於《詩經》,講述天上有銀河,天上的織女星從早到晚都在忙碌著,但仍織不成布帛。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載物。那時,牽牛、織女只是銀河的兩顆星,織女星在河東,牽牛星在河西,隔著銀河遙遙相對。後經過歷代發展,牛郎織女的愛情元素愈加豐富和曲折,大意如下:
織女是玉皇大帝的孫女,能織得一手雲錦天衣。人間有個不幸的孤兒叫牛郎,被兄嫂趕了出來,只得一頭老牛相伴。一天,織女下凡遊玩,與牛郎邂逅,兩情相悅,遂結為夫妻。婚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有一兒一女,日子美滿。不料此事被玉帝察覺,便派王母娘娘下凡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一對恩愛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萬分,卻無法改變命運,夫妻二人只得隔河對泣。最後,終於感動玉帝,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鵲架橋,在天河相會。
這故事後來演變為七夕這個中國傳統節日。根據古籍,民間認為織女聰明美麗、多才多藝,凡在七月七日晚間向織女乞求智巧的,可以除去笨拙,變得眼明手巧,故亦稱為「乞巧節」;人們會於庭院聚會,穿新衣、拜雙星、擺香案、供果品,穿針引線、搭接彩縷,歡喜熱鬧;因參與乞巧活動的大多為閨閣婦女,故又稱「女兒節」。
《孟姜女哭長城》
一般認為,孟姜女故事的原型最早載於《左傳》:
齊國將領杞梁在莒國戰死,齊國國君回國後在郊中遇見杞梁的妻子,國君想在此處拜祀戰死的杞梁,但杞梁妻認為此處非合適之處,所以國君便到她家裡拜祀杞梁。
故事其後演變為發生在秦始皇的時候,有一對戀人孟姜女與范喜良,新婚之際,范被強徵去修萬里長城,之後音訊全無,孟姜女思夫心切,便長途跋涉走到長城工地為丈夫送寒衣。不料丈夫早已因過勞而死。孟姜女悲痛欲絕,在長城邊痛哭,一下子把長城哭倒了,就在倒塌的長城廢墟下,孟姜女發現了丈夫的屍骸,最終她也投海自盡。
由此,無論故事主人公的名字、國籍、故事發生地點、丈夫死因,及向長城痛哭的情節也全然不同了。到了明代,這故事更發展成一種民間信仰,孟姜女被神化及膜拜。
《梁山伯與祝英台》
相傳於東晉,浙江的一户富可敵國的士族上虞祝家,有一女祝英台,女扮男裝到杭州遊學,途中遇到會稽來的窮書生梁山伯,兩人一見如故,結義金蘭。之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始終不知祝是女兒身。後來祝中斷學業返回家鄉。梁亦在不久後當上縣令,遂到祝家拜訪,才知三年同窗竟是女紅妝,於是向祝家提親,可惜祝已許配給另一士族公子馬文才。梁回家後因過度鬱悶而死。祝出嫁時經過梁的墳墓,突然狂風大作,迎親隊伍無法前行,祝走到梁的墓前拜祭,墳墓塌陷裂開,祝跳入墳中,最後從墳中出現一對彩蝶,雙雙飛舞而去。
這故事最早見於唐初,故事情節不斷豐富成熟,一直深入民心。1958年,上海音樂學院的幾位學生更以越劇曲調旋律為基礎,創作出著名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當中「十八相送」、「樓台相會」、「英台投墳」和「雙雙化蝶」等的樂曲部分再次確認了故事的必要情節。
時至今日,這故事沒有停下變更,相反,近數十年,不少作家在其內容和演譯上造出了突破性的創新,甚至有作出一百八十度改變的,由一個歌頌愛情、宣揚女子自主及對抗封建門第的故事,變成揭露人心黑暗面的諷刺小說。
《白蛇傳》
這故事最初出現在唐人傳奇《白蛇記》中,除了有白蛇與男子相遇的情節以外,主要講的是蛇精化身美女誘惑男人,基本和《白蛇傳》沒有關聯,寓意是年輕男子不可貪戀女色。
後來,故事演變為於南宋年間,有一千年修煉的蛇妖化作美麗女子叫白素貞,為了報恩,偕魚妖侍女小青到了杭州西湖遇上書生許仙/宣,並與許結為夫妻。婚後,經歷諸多是非,白娘子屢現怪異,許難以承受。後來,白因早產而未復元氣,法海大師趁機用金缽罩住白,將其鎮壓於南山「雷峰塔」下。自此許心灰意冷,於塔下出家修行,護塔侍子。十八年後,兒子高中狀元,回鄉祭祖拜塔,救出母親,一家團圓。
這個故事以《白蛇傳》的名字出現大概是在清代後期,之前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最早於唐宋時期以口頭傳講,後來民間以評話、說書、彈詞等多種形式出現,又逐漸演變成戲劇。之後有小說、歌劇、歌仔戲、漫畫等,近年更拍成電影、電視劇和編成現代舞等。
~~~~
從以上簡介可見,有些故事傳至今天,已與起初流傳的面貌相距甚遠,甚至面目全非。只是,如此不斷的變化修改,卻代表著它們長久以來都深受喜愛,值得不同時代的人花盡心思來加以改編和修飾。透過這些故事,人們希望表達在他們心中,於當代甚至歷代的共同理想和價值觀,抒發民間最真摯的情感和心聲。
總括而言,這些故事的改編改寫,所追求的不是歷史的真實面貌,而是要借故事的框架來表達當代的心靈情感。尤其到了近代,作品更是多樣,甚至有突破時空的,古今人物相通相間,又有以現代處境角度去審視或批判舊日經典的,當中不乏顛覆固有傳統價值觀的改編,藉以探求新的文學和社會意義。
之後,我們將以《梁祝》為例,看不同時代和版本所反映的不同社會面貌和要傳達的信息;也嘗試一起探討「傳統價值」與「創新突破」、「文以載道」與「自我體現」的關連和衝突,藉以引申到信仰反省,思考「信念堅持」與「貼地應用」的平衡和取捨。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