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箴言22章6節:「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你可能問:我未有後代,這經文與我何干?但雖如此,你或會有年幼的家人、教友,朋友或有兒女?作為叔叔姨姨,你也希望懂得怎樣對待他們較好吧?
我有兩個已成年的兒子,深深體會養兒育女像放風箏:子女年幼是「做風箏」的階段,需上乘材料、細心製造剪裁;他們漸長就進入「放風箏」的考驗,隨著年月、越放越高。事實上,能否飛得高遠,仍是受父母影響 — 靠優質材料手工、合適環境風向,及純熟技巧 — 否則,不是飛不起(鬱鬱不得志),便是斷線不知所終(價值觀脫離父母規範)。
我歸納廿多年「放風箏」經驗,得出簡單口訣「ALPHA」:
A – Atmosphere「氛圍」
你或會想到「孟母三遷」:孟軻幼年居墓地附近,就學起做喪禮來;於是孟母搬到集市附近,孟軻又學殺豬叫賣來;孟母再遷學校附近,今次兒子終能學習禮節,全家也就定居下來。由此可見,孟母深明環境影響大,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的大兒子好動、專注力短。若上傳統學校,必被定為「不聽話」或「壞孩子」,親子張力必痛苦無盡。幸幾經艱苦,終於找到一間課程有彈性,也有基督教愛的教育的學校。十多年眨眼過,見證校長、老師、職員、學生,甚至家長都滿有愛心,以耶穌基督為榜樣;我們也為到能在早年就作出合適的選擇而大大感恩。
除大事,不少「小事情」也關乎營造合適環境。例如在家用膳時不容開電視、不可帶手機到飯桌…如此,我們便可專心溝通,𣈱談當天大小事情及各自看法,加深彼此認識了解。
L – Listening 「聆聽」
現代人聆聽的目的多是為了「要回應」 (listen to respond),而非為了「要理解」 (listen to understand),父母子女間尤為常見。父母多望以道理教子女循規蹈矩、飛黃騰達,此乃常情。但錯在連丁點表達空間也不給,硬要兒女盲從,或只是裝裝樣子假聆聽 ,「意見接受,作風照舊」。久而久之,關係漸冷至冰點,要救也太難了。
下次與子女或後輩談話,嘗試先收起「經理」或「師傅」身分,多以「六何」(何時、何地、何人、何事、如何、為何)來回應?聽聽他們反應,與平常有否不同?我有兩句常用的話引導對方講心裏話,很有效:「點解咁講/諗/做?」、「講多啲嚟聽吓?」,簡單易用,不妨試試吧!
調查顯示亞洲青少年普遍自我形象較低,情緒問題也不少。或許,相對只懂教訓的嘴,懂得聆聽的耳更能有效幫助他們。當然,若要應對子女所求,貴在掌握「靈巧像蛇,馴良如鴿」的分寸 — 既不武斷壓制,也不放任盲從。具體做法,求天父賜智慧、施恩帶領。
因篇幅關係,在此暫停,下週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