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訊播放器
第57章 救恩歷史與誡命律例
五經行 第57章 救恩歷史與誡命律例
第五部/申命記:指向未來的叮囑 頁281
按此進入👉 全書目錄
第57章 救恩歷史與誡命律例
我先祖本是流浪的亞蘭人,他下到埃及,寄居在那裡…。(申二十六5,《新漢語譯本》)
思想問題:
- 【選擇題】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定居之後,每年要把初熟的土產獻呈上主,藉此確認…?
- 他們已經來到應許美地了;或
- 他們是懂得耕種的。
- 【選擇題】當兒子向父親詢問有關立約中,「這些法度、律例、典章是什麼意思」的時候,摩西所教導的標準答案是…?
- 要講到上主的救恩:「耶和華用大能的手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要領我們進入他向我們列祖起誓應許之地。」;或
- 要詳細列出法度、律例、典章的內容。
- 【選擇題】回顧救恩歷史時未見提到「西乃」,可有種種不同原因,我們不宜…?
- 單憑經文的沉默去推敲歷史事實真相;或
- 多想,只需把「西乃」從救恩歷史中移除便是。
- 【默想】「史實儘管引人入勝,釋經卻不宜捨本逐末」你明白這話的意思嗎?當你醉心查考聖經時,你所關注的是當中的每一個字,還是給我們這些教導的主?
- 【默想】作者指出,只有在感恩的頌讚裡,百姓才能夠盡心盡性、成為分別為聖的上主子民,你同意嗎?你也是因為感恩而渴慕更貼近上主的心意,更遵行祂的話嗎?
(本章【選擇題】答案在下一章 // 上一章答案:1. 2. 2.)
補充資料及經文出處:
- 按照摩西在約旦河外伯毘珥谷的訓誨,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定居之後,每年要把初熟的土產獻呈上主,藉此確認他們已經來到應許美地(申二十六1~3)。
- 百姓獻祭之前,要在祭司引導下,註1 扼要憶述一遍上主如何帶領他們出埃及、入迦南的救恩歷史(申二十六5~9)。
- 德國學者馮拉德(Gerhard von Rad)註2 認為:這段經文的格式和處境,應該保存了以色列宗教最古老的口頭傳述,更是上主子民最早的集體認信(Credo)。
- 馮拉德也參考過另外兩段類似的認信記載(申六20~25;書二十四2~13),他注意到,其中的歷史回顧同樣聚焦於入迦南,作為上主完成拯救以色列的終極目標。
- 因此,馮拉德提出他的「六經」(Hexateuch)說,主張約書亞記其實乃屬於五經的壓軸,與上主應許亞伯蘭得地(創十二1~3)首尾呼應。
- 「你們在曠野也住了許多年日」(書二十四7)
- 「他就用大能的手…領我們出了埃及,將我們領進這地方,把這流奶與蜜之地賜給我們。」(二十六8~9)
- 「耶和華用大能的手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要領我們進入他向我們列祖起誓應許之地。」(六20~23)
- 相同的情況也出現於古以色列的詩歌(出十五1~18;詩七十八12~55,一○五17~44,一三五8~12,一三六10~22)
- 「西乃」見於「出埃及」和「入迦南」的中間,在以斯拉與利未人的禁食認罪禱文裡才可找到(尼九9~15)。
- 猶太學者李文森(Jon D. Levenson)註3 問得好:退一萬步來說,即或五經真的改寫了古以色列歷史,我們今天信仰的權威,到底是建立在歷史事實抑或聖經教導之上?
- 呈獻初熟土產(申二十六1~11)和三年十分取一(二十六12~15),都是以色列經歷過上主拯救、在迦南應許美地謹守遵行上主訓誨的真摯回應。
- 因為只有在感恩的頌讚裡,百姓才能夠盡心盡性、成為分別為聖的上主子民(二十六16~19)
- 註1:申命記第二十六章5節直譯是:「你要在上主你神面前回應說」。
- 註2:Gerhard von Rad, ‘The Form—critical Problem of the Hexateuch’ (1938), The Problem of the Hexateuch and other essays, London: SCM 1966, pp. 1-78.
- 註3:Jon D. Levenson, ‘The Hebrew Bible, the Old Testament, and Historical Criticism,’TheHebrew Bible, the Old Testament, and Historical Criticism: Jews and Christians in Biblical Studies, Louisville: WJKP, 1993, pp.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