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行 第41章 誰違背上主?
第41章 誰違背上主?
第四部/民數記:國度子民的養成 頁207
按此進入👉 全書目錄
第41章 誰違背上主?
耶和華對摩西、亞倫說:「因為你們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所以你們必不得領這會眾進我所賜給他們的地去。」(民二十12)
思想問題:
- 【選擇題】在民數記中所充記的十次試探上主的經文中,最嚴重的莫過於在米利巴水的爭鬧,何以見得?
- 惟有這一次,出現雙重的亂局;或
- 惟有這一次,連摩西也牽涉在悖逆當中。
- 【選擇題】上主指責摩西、亞倫「不信我」、「沒有尊我為聖」、「違背了我的命」、「得罪了我」,是因為…?
- 摩西「舉手用杖擊打磐石兩下」,違背了上主的命;或
- 「他(摩西)用嘴說了急躁的話」,從心裡違背了上主的命。
- 【選擇題】當上主施行審判之際,摩西、亞倫都願意為會眾挺身而出;但當上主要藉著他們施恩,他們卻…?
- 質疑上主,拒絕遵行;或
- 一肚子怨氣,在百姓面前說了急躁的話。
- 【默想】在十次試探上主的記載中,唯牽涉摩西的要算為最嚴重,可見上主對領袖有何期望,你認為這合理嗎?
- 【默想】為何摩西「用嘴說了急躁的話」就被上主認為是「不信」祂、「違背」祂的命?上主是鑒察人心的,這對你作為上主的僕人/領袖,有何提醒?
(本章【選擇題】答案在下一章 // 上一章答案:1. 1. 1.)
補充資料及經文出處:
- 「在埃及與曠野所行的神蹟,仍然試探我這十次,不聽從我的話」(民十四22)
- 「概言多次」(《馮象譯本》)
- 猶太《塔木德》(Talmud)法典所記,公元第二世紀已有拉比嘗試辨認這「十次」悖逆如下(T. B. Arakin 15ab):*註1
一、兩次是在紅海,包括下去(出十四11)上來(詩一○六7);
二、兩次是因為水,在瑪拉(出十五23)和利非訂(出十七1);
三、兩次是為嗎哪,不許留下(出十六20)或出去(出十六27~29);
四、兩次是為鵪鶉(出十六3;民十一4);
五、一次是與金牛犢有關(出三十二);
六、最後一次就在巴蘭的曠野(民十三、十四)。 - 近代學者引述這猶太傳統時 *註2,卻把在「紅海」視為一次,而補上另一次在「他備拉」(十一1~3),嚴格來說並不準確。
-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在民數記第十章11節至第二十六章65節全書的中間部分裡,正好載錄了以色列「十次」不聽從上主的事件:
一、他備拉的投訴(十一1~3);
二、基博羅哈他瓦的哭號(十一4~34);
三、哈洗錄的毀謗(十一35~十二15);
四、巴蘭曠野的反叛(十四1~10);
五、可拉一黨的作亂(十六1~40);
六、全會眾埋怨摩西亞倫(十六41~50);
七、百姓向摩西亞倫爭鬧(二十2~6);
八、摩西亞倫不信上主(二十7~13);
九、火蛇與銅蛇(二十一4~9);
十、巴力毘珥的瘟疫(二十五1~18)。 - 米利巴水的爭鬧(二十2~13)
- 可拉叛變(十六1~50)
- 「不信我」(二十12)、「沒有尊我為聖」(二十12,二十七14;申三十二51)、「違背了我的命」(二十24,二十七14)、「得罪了我」(申三十二51)
- 《馮象譯本》一句「厲聲喝道」,雖然生動傳神,卻未必反映作者原意
- 「照耶和華所吩咐的」(二十9)
- 「就招聚會眾到磐石前」(10節)
- 首先摩西從上主面前取了手杖,是「照耶和華所吩咐的」(二十9)。然後,他和亞倫「就招聚會眾到磐石前」(10節),若參考上文,我們也可以肯定:這步驟同樣是按照上主吩咐而執行的(8節)。至此,摩西、亞倫二人的行動應該還未曾越軌。
- 接著摩西對以色列會眾所說的話,我們就要留心聽,希伯來文直譯是這樣:「你們請聽,這些違背者啊!是從這磐石我們要引出水來給你們嗎?」翻譯為「違背者」,而棄用較通順的「背叛者」或「悖逆者」,是因為後來上主指摩西亞倫「違背了我的命」(二十24,二十七14),用的正是原文相同的動詞。
- 「為他們從磐石上引出水來,給會眾和他們的牲口喝」(二十8,《呂振中譯本》)
- 摩西「舉手用杖擊打磐石兩下」,並非按照上主這次的吩咐(二十8;比較出十七6)
- 「他用嘴說了急躁的話」(詩一○六33)
- 附註
1. 參Hebrew-English edition of Babylonian Talmud (London: Soncino Press, 1989), vol.25,15ab.
2. 黃嘉樑,《在曠野中與上帝同行:民數記析讀》(香港:基道,2008),頁176。或參Timothy R. Ashley, The Book of Numbers (NICOT, 1993), p. 260 f.